我国生活日用品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中国生活日用品市场规模之大难以想象,同时也是市场竞争难度最大的产品大类市场。 随着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将有更多的灰色市场显性化,推动市场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生活日用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生活日用品市场已经成熟,但是仍有更大的开拓空间。面对“大得惊人”的生活日用品市场“谁都想分一杯羹”,因此,日用品市场向来都不缺少竞争者。
我国生活日用品市场流通困局
生活日用品流通市场以大流、大通、大广告为主要特征,生活日用品厂家大多没有能力系统的实施物流管控,最多只能控制1.5级渠道,到底有多大比例的产品消化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乡镇市场、农村市场,完全没有概念。
任由市场自我驱动,实际上是有道无渠;流通渠道的特点决定了价差这一主要利润来源变为不可能,经销商利润来源完全靠厂家返利与费用利润化,然而能够最大化的享受到厂家政策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完成当月、每季度、每年度的任务,这就自然导致跨区域冲货。
“冲货是违规,被冲是无能”的冷幽默使大多数经销商都选择了铤而走险,脑子一热冲了再说,逮住被罚款就认命,那就只有“点儿背不再怨社会”,如此在冲货与报复冲货拉锯战之中,价位体系趋于崩盘,价格迅速透明,厂家的渠道促销支持政策都被量化成点数打进价格战,变为虚无,品牌不可避免的沦为带货品种。
更严重的是,当流通品牌低利润或者零利润不足支持乡镇市场配送费用时候,造假、掺假、售假就变为顺理成章或水到渠成。
如此一来,厂家阶段性促销政策显得无比尴尬,陷入饮酒止渴的怪圈;营销管理进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死结。代理商在年初报年度计划时,也是看碟子下菜,你厂家承诺在本区域内打多少广告,我就敢赌广告费5倍以上的销量,大不了就年底压仓,如此循环一年又一年。
价格透明化、跨区域恶性冲货、假货泛滥冲击、广告依赖症就是生活日用品市场流通品牌四大顽疾。
我国生活日用品市场上,本土品牌逐渐收复失地
近年来,本土日化品牌在广告投放方面也频出“大手笔”。快消企业的“电视节目冠名热”经久不息,《我是歌手》、《我为歌狂》、《中国最强音》等一系列电视节目的冠名费用屡创新高,而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由国际快消巨头海量广告占据荧屏的态势相反,拿下这些热播节目冠名权的绝大多数是本土日化品牌,可谓本土日化企业的“荧屏逆袭”。
而本土品牌在电视营销上不惜血本的砸钱,正在迎来回报:来自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监测显示,本土生活日用品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