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 内容详情
2015年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食用菌 2015-06-03 16:41:38

  食用菌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已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作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我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菌品种,而且产量也相当高。据介绍,我国食用菌有900多个品种,鲜菌年产量高达876万吨,这是很多国家无法可比的。下文是中国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2015年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传统生产和现代化种植方式并存,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其总产值在中国种植业中的排名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除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中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已达70多种,大宗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菇、金针菇、草菇等,一系列的珍稀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灰树花等也受到市场青睐,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在中国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全国已建立有数千个食用菌种植村、数百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县,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也逐步成熟。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带动食用菌消费量的增长,专业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完善了食用菌流通环节,促进了国内乃至国际贸易量的提升。相关食用菌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香菇、木耳、银耳等已出口到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国家和地区。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来说,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笔者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了解到,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食、药用菌产品出口金额达236.9亿美元,同比增长54.7%。2014年前11个月,我国食、药用菌产品实现出口创汇25.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8%,预计2015年食用菌出口金额将突破2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食用菌分会理事长陈惠表示,近两年来,由于工厂化栽培装备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全国食用菌总产量逐年稳步增长,特别是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和双孢蘑菇等品种的生产效率和单产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表示,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将呈多元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珍稀菇类产品和以灵芝、虫草为主的药用菌产品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我国食用菌产业正处于一个激变的年代。”刘自强说,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用菌产品“食品安全”,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正从千家万户的手工作坊栽培方式走向自动化、机械化、工厂化栽培方式;同时随着资本的不断介入,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等食用菌产品工厂化栽培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出现日产250吨的大型食用菌企业,预计未来3-5年,我国将出现3-5家以食用菌经营为主体的上市企业。

  在我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新的问题和挑战也接踵而来。过去,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基于三大优势:劳动力便宜、原辅料便宜、国内市场大,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辅料成本的上涨,自2013年起,食用菌产业的前两大优势已经丧失。

  刘自强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目前还基本上停留在 “只要生产出就能挣钱”的初级阶段,食用菌流通还主要以一级批发市场为主,只有10%-20%走超市,食用菌消费80%集中在餐饮环节。食用菌产业不注重对普遍消费者宣传推广、不注重品牌建设、终端渠道建设。此外,食用菌基础知识缺乏。由于我国用了不到10年时间走过日本、韩国20-40年的发展历程,食用菌产业基本知识缺乏,企业除了有钱之外,什么都缺,缺菌种、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不过,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对食用菌的开发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刘自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广大消费者越来越认识到食用菌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国内市场对食用菌的消费需求正以几何数量递增。中国正从食用菌生产大国转变为食用菌消费大国,未来3-5年,我国食用菌消费市场将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国内食用菌消费市场将主导我国食用菌市场价格。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版中国食用菌行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应对策略报告》。

  刘自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食用菌产品开发有三大趋势:一是鲜品(速冻品、真空冷冻干燥);无限接近鲜品的产品、体现原汁原味。二是开袋即食休闲食品,中央厨房家庭化。三是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产品,提升至菇类生物科技休闲养生的概念。

  通过对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认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的10-20年将不仅仅是一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还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食用菌相关研究报告
食用菌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