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 内容详情
2025年人脸识别行业竞争分析:专利视角下全球人脸识别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人脸识别 2025-05-08 16:38:14

  人脸识别技术凭借非接触、便捷等优势,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在2025年,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从专利视角深入研究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竞争与发展态势,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

2025年人脸识别行业竞争分析:专利视角下全球人脸识别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一、全球人脸识别专利概况:技术发展的脉络与竞争区域格局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球人脸识别技术专利申请总量达38567项,合计约69千余件。其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1941 - 1990 年)、成长期(1991 - 1998 年)和高速发展期(1999 年至今)。萌芽期研究起步,成果少,专利申请年均仅数项;成长期研究有一定储备,专利布局开始活跃;高速发展期技术取得巨大进展,走进商业系统,尤其在 2006 年后专利申请爆发式增长,年平均申请量达 2612 项,年平均增长率 18.54%,2015 年增长率更是高达 38.75%。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从竞争区域来看,中国专利技术原创数量最多,达 17463 项,占全球原创专利技术申请总量的 45.4%;美国紧随其后。在专利布局方面,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是主要国家,中国作为专利申请目标国,人脸识别技术专利达 19518 件,占全球的 37.2%,美国占 23.1%,日本和韩国次之。这表明中美日韩既是技术输出大国,也是重要的专利布局市场,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美国凭借技术储备领先,日本和韩国则依靠科技企业带动。

  二、全球人脸识别技术原创申请人格局:企业竞争的实力展现

  全球原创技术申请人排名前 20 的企业均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其中日本占据 9 席,美国和中国均占 4 席,韩国占 3 席。国外重要申请人多为巨头或跨国公司,如韩国的三星集团、美国的国际商业集团等,它们对所属国家技术发展起领航作用。日本企业优势明显,不仅排名靠前,入围数量也近五成;韩国三星集团原创专利技术申请量最高,达 785 项,位居首位。相比之下,我国人脸识别产业虽发展迅速,但龙头企业整体申请量与发达国家企业仍存在差距。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人脸识别技术竞争力对比:优势与差距并存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虽专利申请数量庞大,在原创技术国和目标市场地均居首位,但起步较晚。美国 1941 年首次申请,日本 1975 年,韩国 1990 年,而中国 1994 年才首次申请。早期国内申请人专利申请量少于国外,部分年份甚至无申请。从专利价值度看,我国原创专利技术价值度主要分布在 5 - 7 梯度,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多分布在 8 - 10 梯度,尽管美日韩原创专利技术总量不及我国,但高价值度专利数量超过我国,说明我国技术实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产业链布局上,我国原创专利技术多集中于下游场景应用层,占比 59%,上游基础层仅占 9%,中游技术层占 32%。这是由于我国应用场景丰富,但基础层和技术层研发难度大且起步晚。而美日韩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大,原创专利布局集中于中游技术层,上游基础层也有一定储备,日本产业链布局相对均衡。

  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我国创新主体力度较小。全球专利布局数量排名前 20 中,日本索尼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布局数量最高,均为 1500 多件,在 10 余个国家 / 地区布局。我国小米科技排名第七,为 523 件,腾讯排名第 19,为 263 件。与国外巨头相比,我国企业布局目标地数量偏少,对外布局劣势明显。

  四、我国人脸识别产业面临的风险: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

  国外申请主体不断加大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力度,日本申请人在中国布局最多。虽然目前国外申请人在中国布局数量少于国内,但呈逐年递增趋势。从专利价值度分布看,我国申请人专利价值度主要在 5 - 7 梯度,价值度为 5 的专利申请数量最高,占比 32%,价值度为 10 的仅占 1%;而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的专利价值度主要在 8 - 10 梯度,价值度为 9 的专利申请数量最高,占比 41%,价值度为 10 的占比 25%,我国在高价值专利布局上不及国外。

  在关键技术方面,我国面临较大风险。以中国申请数据为样本,在人脸检测、人脸表征、人脸识别和图像处理四大关键技术的申请人前 20 名中,国外企业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均占绝对优势。如人脸检测技术,前 20 名中 13 席为国外企业,日本索尼公司申请量高达 87 件居首,我国小米科技 49 件居第二,其余多为国外优势企业,我国企业应用产品受牵制,侵权风险大。从专利有效量和价值度看,国外权利主体在人脸检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专利有效量更高,60% 以上专利价值度分布在 10 星级,且保护范围更宽、权利要求布局更合理,我国在这些领域侵权风险高。

  五、我国人脸识别产业发展建议:应对策略与未来方向

  为提升我国人脸识别产业竞争力,应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创新。企业可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贯穿技术创新全程,在前端培育高价值专利,后端推广技术成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在专利布局上,借鉴国外领先企业模式。对自有研发产品进行全方位布局,追踪国外核心专利并进行外围专利布局,研究国外核心专利并优化创新,同时注重国内专利布局,条件成熟时开展海外布局,对前景好的产品提前在目标地布局。

  持续开展专利风险预警工作。由于日美韩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专利布局周密,国内市场国外优势企业也构成威胁,我国企业在产品上市或开拓海外市场前,应提前进行专利侵权风险分析,制定应对策略,防范侵权风险。

  综上所述,2025年人脸识别行业竞争激烈,我国在该领域虽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通过分析全球专利现状、对比与发达国家竞争力、识别风险,提出的联合创新、优化专利布局和加强风险预警等建议,有助于我国人脸识别产业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人脸识别相关研究报告
人脸识别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