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公共服务中广泛应用。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其背后的信息安全隐患也逐渐凸显,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将于6月1日实施,为规范行业秩序、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国家网信办联合公安部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直面当前技术滥用问题。此前,商家违规收集人脸信息、存储不当导致数据泄露的案例频发,更有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个人信息安全。新规通过明确技术应用场景边界和处理规则,有效遏制了技术滥用风险,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办法》聚焦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强调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首先,在隐私保护方面,禁止在私人空间(如住宅内部)安装识别设备,并要求验证方式的“非唯一性”,避免用户被强制依赖单一生物特征认证;其次,在数据管理层面,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权威渠道进行身份核验,减少企业自行存储敏感数据的风险;此外,《办法》还明确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需持续优化安全策略和技术防护措施。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在业或存续的人脸识别相关企业已超4900家,2025年新增企业约230余家。从地域分布看,湖南省和广东省占据先发优势,分别拥有超过2700家和1200家企业。然而,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风险:司法案件涉及人脸识别企业的比例达6.42%,反映出部分企业在数据合规、安全防护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既回应了公众对信息安全的核心关切,也为行业划定了明确的行为红线。通过规范验证方式、强化企业责任、推动权威渠道合作等举措,新规将有效降低信息泄露风险。未来,在技术创新与法律约束并行的框架下,人脸识别技术有望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其服务社会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