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在汽车工业带动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进行汽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汽配行业分析表示,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仅占49.25%,但其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可见,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外资/合资厂商数量仅占20%,而营业收入却占全行业约80%。尤其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我国规模以上的1.3万余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的仅有6家,数量方面与日本(26家)、美国(22家)、德国(20家)存在较大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自主零部件与外资/合资零部件的技术差距已逐渐缩小,一方面由于在国内建厂的外资/合资零部件厂商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自主零部件厂商对自主研发的投入逐渐加大,加上同时对众多国外零部件公司的外延并购,使得诸多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逐渐被消化吸收,自主品牌从而实现了技术上的积累及管理上的提升。
国产零部件供应商近年来表现抢眼,逐步涌现出如福耀玻璃、星宇股份、精锻科技等优质企业,在汽车玻璃、车灯、精锻齿轮等细分领域产品竞争力强、下游客户优良。我国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近年来在研发投入上力度较强,从做大正逐渐转向做强。
较为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培育了大量汽车行业人才,供应链也相对完善。相对欧美等发达市场,中国在汽车制造还有着较大的成本优势。但由于国内市场进入低增长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产能利用率不足60%,庞大的工业体系面对产能过剩和优势无法发挥的局面。
海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乘用车市场保持高增速,2018年乘用车市场中巴西、越南、俄罗斯销量同比增长14%、31%、1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成为了国内车企出口的重要引擎,加速海外布局。2018年全年全国共出口乘用车75.8万辆,同比增长19%。海外出口市场规模正在稳步扩大,有望成为国内整车企业下一个主要竞争市场。以上便是汽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