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门禁系统作为安全管理的关键一环,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门禁行业投资热度不减,其中保障房项目中实名制门禁系统的建设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门禁系统在保障房建设的人员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因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社会价值。然而,随着门禁系统在保障房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现,尤其是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成为行业发展和投资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保障房建设施工现场,人员流动频繁,管理难度较大。门禁系统作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2030年中国门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依据相关规定,全面实行建筑业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是必然要求,施工现场原则上需实施封闭式管理,并设立进出场门禁系统。如今,福州市保障房建设工地已全面推广应用实名制门禁系统,借助 AI 人脸自动识别技术对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核对,实现精确的人员信息管理。
门禁系统规范了现场管理,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这对维护现场秩序和加强安全管理意义重大。通过门禁系统自动记录工人进出时间和考勤情况,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还能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促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的信息共享。另外,门禁系统准确记录的出勤情况,为判定工人劳动关系、工作时长提供了依据,切实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尽管门禁系统优势显著,但保障房项目中实名制门禁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从现场门禁设备来看,建设项目工地规模大、分布广,所需门禁设备数量众多。这些设备常由门卫管理维护,他们往往更注重物理硬件的完好性,却忽视了门禁系统内置软件及信息安全,导致不法分子有机会通过现场门禁终端获取实名制信息。
信息通信环节同样存在风险。门禁系统与管理平台通过网络连接传输信息,部分偏远项目因网线传输维护成本高而采用无线网络。若通信通道保护措施不足,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中间人攻击或网络钓鱼等手段窃取通信数据,进而获取实名制信息。
实名制平台也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从信息录入到省级住建主管部门接收,中间涉及软件多、链条长、环节多。软件兼容性问题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泄露,各企业选用的实名制平台软件良莠不齐,部分软件信息安全保证机制不健全,省级实名制管理平台还可能因信息过度集中而死机崩溃,引发信息丢失或泄露,甚至遭受不法分子攻击。
此外,使用者安全意识也影响着门禁系统信息安全。门禁系统使用涉及众多人员,存在多人共用同一账号、账号密码设置简单等情况,而且部分使用者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保密知识,容易导致信息泄露,更有甚者会主动转卖实名制信息。
为有效降低保障房项目中门禁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要加强实名制门禁终端设备安全管理。安排专人负责设备安全,对相关人员进行防止信息泄露培训,核实检修人员身份,限制设备输出实名制信息,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断开连接。同时,增加认证处理方式,采用多段动态密码等技术提升认证安全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应使用加密数据方式传输实名制信息,优先选择专业网线进行传输,因其比无线网络更安全可靠。此外,定期开展漏洞检测与扫描,必要时进行渗透测试,及时修补潜在风险。
规范实名制平台软件也不可或缺。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确保软件平台无缝对接,减少信息失真或泄露。要求平台软件提供商加强信息安全保证机制,省级住建主管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对软件进行安全认证和评价,重点加强省级实名制管理平台的安全防护,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加强人员管理同样重要。对参与实名制信息管理和使用的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规范账号使用,根据角色分配权限,对信息操作进行审批并留存记录,建立监管机制,严厉处罚违规行为。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安全警示,提高人员信息安全意识。
最后,要做好应急响应规划。提前评估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结合实际建立应急响应规划,定期检验系统数据,备份重要数据,以便在信息泄露等安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响应,降低损失。
随着2025年门禁行业投资持续升温,保障房项目中的实名制门禁系统在带来高效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的挑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风险,如现场门禁设备、信息通信、实名制平台以及使用者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终端设备安全管理、数据传输防护、平台软件规范、人员管理以及应急响应规划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这不仅能确保门禁系统在保障房建设中更安全、稳定地运行,为施工现场和建筑工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门禁行业的投资发展营造更健康、可持续的环境,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安全、智能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