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 内容详情
我国航天行业2016年发展趋势:构建商业航天新业态
 航天 2016-10-12 11:43:48

  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坚持创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原则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不得不承认,我国航天产业总体上仍较多地停留在国家战略层面,属于“少数人”的“游戏”。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国航天工业主体之一的航天科工率先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在为航天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推进航天产业商业化进程方面树立了典范。

我国航天行业2016年发展趋势:构建商业航天新业态

  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商用时代”

  从2007年开始,在奥巴马政府的大力倡导下,NASA开始自我革命,逐步退出具有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的航天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有实力的民营航天企业。以此为契机,世界商业航天开始蓬勃发展,全球太空产业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一批创新性强的商业航天公司脱颖而出,一系列技术领先、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项目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已经成功进入这一市场,占据了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

  2016-2021年中国航天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就在国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之际,中国的商业航天也正在迎来春天。2015年10月,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成功举办,关于卫星、技术、资本、商业、市场的思想和观点在此交汇。而这一年,也被称之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也正是在此次论坛上,高红卫作了题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光荣梦想与现实思考》的大会报告,并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的主流发展阶段,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要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充满信心。

  不到一年时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商业航天论坛的所在地武汉,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根据方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预计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高红卫在论坛的致辞中表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的批复,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

  “而航天科工方面,将根据 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 的原则,坚持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的 三创新 发展思路,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来发展产业,依托航天云网平台设立 商业航天专区 ,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个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性支撑。”高红卫称。

  一是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带动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探月工程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嫦娥五号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全面建成,为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提供支撑;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形成高质量定位、导航和授时的全球服务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启动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提升综合使用效能。实现长征五号系列等运载火箭首飞,完善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型谱。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上面级和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系统等研制和试验验证,形成能力完备的新型航天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按照天地一体、研用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天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统筹建设,大幅提升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综合使用效能,实现空间资源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完善空间新技术试验验证体系与标准规范,为新技术在未来航天器中的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卫星综合应用,积极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完善卫星应用体系,拓展卫星应用领域,强化卫星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大众信息消费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建设运营,以及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促进商业航天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空间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科学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空间科学在创新、发现和技术牵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工程的科学探索,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等空间科学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计划,加强空间科学探索研究,在空间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

  五是深化航天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国家航天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作用,扎实推进航天能力全球布局。全面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实施APSCO多任务小卫星和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宇航联合会等有关国际组织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的挑战。深化政府间、政府部门间航天合作机制,务实推动航天工程合作。扩大宇航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国际空间行为准则的制定,增强国际航天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是加强航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条例、空间数据与应用管理条例、宇航产品与技术出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健全民用航天发射许可、空间物体登记等制度。研究制定国家航天政策,建立完善商业航天、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配套政策,形成社会各类主体公平有序参与航天发展的军民融合开放局面,保障航天事业规范有序发展。

  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科学划分航天科研院所类别,坚持生产经营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军、民航天战略规划统筹和资源共享,提升航天整体使用效益;统筹使用军、民航天重大基础设施,编制和发布军工和民用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航天相关研究报告
航天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