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行业发展受阻,1-8月份中国民航总周转量同比下降45.8%。与世界民航强国相比,在基础设施布局、运行效率、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以下对航空运输政策及环境分析。
2015-2019年中国民航总周转量逐年增长,到2019年达到1293.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2%,到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航空运输行业发展受阻,1-11月中国民航总周转量达到717.1亿吨公里,同比下降39.5%。
航空物流属于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国内航空运输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民航局,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国民用航空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民航局下设地区管理局依照民航局的授权,履行对各地区有关民用航空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能;此外,国家发改委对于民用航空运输行业的投资项目、国内航线票价等方面亦履行相应的管理和审批职能。我国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在开展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空运输业务的过程中,除应遵循上述国内民航监管要求以外,还应当遵守我国政府签订的相关国际公约、双边航空服务协议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监管。
建设货运安保信息化平台。以中性电子运单和物联网货物跟踪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对航空货物“来源、代理、内容、位置、状态、去向”等信息的采集、共享和风险评估,建立信息集成、资源整合的货运安保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危险品航空运输管理,推进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体系(SMS-DG)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优化简化机场货运安检流程。研究基于安保和反恐风险的航空货运差异化安检方式,科学匹配安检设施设备,科学制定配套的标准和政策,规范建立实用、高效、标准统一的货运安检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货运安检质量控制体系。新建机场按照同一安检主体、同一信息系统、同一管理平台、同一安检模式、同一安检标准建设。已建成的机场推进不同安检主体之间系统互联、平台对接,实现模式统一、标准一致、质量互认。
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航空货运代理安保条件前置审查,完善代理协议安保条件和安保要求,完善货运代理企业资质认证管理,加大对持证代理企业的持续安全监管,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落实收运环节对违规行为和风险物品的发现及处理。
营造合规守信的运营环境。积极落实《民航行业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综合运用背景调查、积分管理、定期通报等手段,构建航空货运“合法规范、诚实守信”的安全氛围。推动民航行政机关、邮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机场公安机关等单位建立联合监管、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有惩”、“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综合治理环境,积极稳妥建立基于信用管理为基础的管制代理人、已知托运人等制度试点。
2020年,航空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2%,全国人均乘机次数达到0.5次,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航空服务覆盖全国89%的人口。在主要任务方面,该意见提出构建以国际枢纽机场和国内干线机场为骨干,支线和通勤机场为补充的国内航空网络,加强干线、支线衔接和支线间的连接,提高中小机场的通达性和利用率。在政策措施方面,该意见提出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民航业;加大对民航建设和发展的投入,中央财政继续重点支持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与运营;改善金融服务,支持民航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