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低速电动车行业竞争分析,低速电动车(又名观光车、老年代步车)是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使用的特种车辆,而现在大量的上路行驶原本就是在走法律的擦边球。现对2016年我国低速电动车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虽然生产、制造、销售、驾驶低速电动车不能说是违法行为,但绝对不是合法的,因为它没有国家颁布的“准生证”,不客气的说,这种车的合法性根本不及一辆正规厂家生产的125ml的摩托车。因为即便是一辆普通小排量摩托车,也是按照国家标准制造的,不但有法可依,而且有安全标准加以约束。但是低速电动车呢?它的一切标准全部是零,其安全性毫无约束。
如果硬要把已经生产出来的这种不合法电动车比作“孩子都生来了”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无论是否合法的东西,只要是制造出来了,就要“消化”掉呢?把低速电动车比作“孩子”是为了博取同情,但是这样的比喻显然是欠推敲的,也是难以服人的。
这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很多专家发表了支持低速电动车转正的文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支持者的文章中有了一个很微妙的变化,即将低速电动车改名为 “微型电动车”,虽然是两字之改,但却将这种低速电动车划入了新能源电动车的行列,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意义,而且这样的改动出自一个CEO之手。究其目的是什么呢?还是希望能给低速电动一个合法的名分。但笔者在本文中还会坚持用低速电动车这个名词,因为这种车的速度确实够低,相对于“车”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龟速”,“低速电动车”这样的叫法其实更加“名至实归”。
另外,最近讨论最多的就是低速电动车的市场前景,有鉴于去年三十多万辆的销售额,2016年或许能突破五十五万辆,甚至更多,这或许是一座用亿计算的庞大经济增速点,但是这是“转正”前的情况,如果转正后呢?
因为低速电动车的最大“优势”就是售价低廉,没有上牌照、不用买保险、不用考驾照,原本这些都是低速电动车的最大“缺陷”,而到了低速电动车销售商的口里,却成了“大大的好处”。如果低速电动车一旦转正,有了正规的国家标准,出台相应的政府管理政策,那么政府还会允许低速电动车这样“无牌无证无照”的行驶吗?这样一来,低速电动车的全部所谓“优势”就没有了。以前人们购买低速电动车就是抱着侥幸心理,所谓的“没人查”,上路行驶,现在一旦低速电动车与汽车一样了,谁还会问津呢?
2016年中国低速电动车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一旦低速电动车“转正”后,国家就要用汽车标准来要求低速电动车,那么低速电动车就要按照标准至少要加装安全带、装上气囊、改变刹车系统、提高车身强度和操控性能,在电池环保性、加速性、刹车性、安全性、高速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都要大幅提高。那么势必会抬升低速电动车的制造成本,它的销售价格也会水涨船高,那么它所谓的“市场优势”就会尽失!现在低速电动车的售价徘徊在三四万元左右,一旦有了正规国标,成本至少会提高一倍以上甚至更高,各位专家想想,待到那时,消费者还会掏钱购买这种低俗电动车吗?
所以笔者才说,要么昧着良心发财,将毫无安全性的低速电动车推向社会;要么尽早收手,为了公众安全取缔低速电动车。因为低速电动车的出现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尴尬产物而已,寻求所谓的国家“转正”毫无意义,为转正而呐喊的人就更尴尬了。
在这里,笔者就不再列举这种低速电动车的装配质量、安全性能是何等的粗制滥造,因为央视今年的315晚会已经做了曝光。笔者只是想问一下:那些希望低速电动车“转正”的专家们,你们有几个是亲身试驾过这种车的?虽然现在有部分人在为所谓的低速电动车“鸣冤”。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们根本没有试乘试驾、实地考察过这种车的性能,在没有掌握第一手驾驶资料的情况,就要求国家政府给这种车一个合法的“名分”,这种做法是不是太不负责了?各位专家,你们知道这种所谓的低速电动车的驾驶性能已经差到什么程度了吗?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反驳称:“低速电动车行驶速度低,对安全性的要求其实不用那么高。”是的,因为多年前的低速电动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对安全性的要求确实不用太高,比如在景区或高尔夫球场驾驶低速电动车行驶时再装上安全气囊就是浪费,因为它的行驶速度甚至都不够在碰撞中启动气囊。但是现在的低速电动车已经驶出了景区或高尔夫球场,它已经开始在车水马龙的正规公路上行驶。在它行驶的公路上,不仅有高速汽车、还有电动车、摩托车和行人、路况复杂,那么再驾驶这种低速电动车上路就是对生命安全的极大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