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 2271 亿美元,集成电路出口额为 613.8 亿美元,贸易逆差 1657 亿美元。以下对半导体芯片市场分析。
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半导体产业已经高度专业化。我们以集成电路(IC)产业为例来说明产业的分工。集成电路产业经过了几十年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在1970 年代以前,由系统厂商(System)和IDM 厂商主导,之后演变为IC 设计、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为主导的垂直分工模式。随着IC 产业规模的壮大,产业竞争加剧,分工模式进一步细化,从封装测试环节中分出测试,从IC 设计环节分出了专门提供IP 的厂商(如ARM)。
2017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速领跑全球,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2201.3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21.1%,销售额为830.1亿元;制造业增速依然最快达到25.6%,销售额为571.2亿元;封装测试业销售额800.1亿元,同比增长13.2%。
新的产能扩充行情: 国家不断持续投入资金加紧建设,未来新的 12 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不断建设完成, 芯片产能得到释放,芯片工艺良率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加快了对国产化半导体材料迫切需求。下游需求强劲增长,上游的电子化学品企业加紧产能扩充,工艺研发技术稳步向高纯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电子化学产品迈进,电子化学品行业的企业都将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新增固定资产 671.43亿元,比 2011 年增长了 2.2 倍多。2015 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671.43 亿元,新增晶圆厂房和设备投入不断在增加,最近 5 年呈上升趋势,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主要半导体芯片制造晶圆厂下游需求的发展也给上游半导体材料带来需求刺激,由于半导体芯片晶圆厂就地供应的特点,给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我们可以看到半导体市场,中国半导体需求已占据全球 59%的份额,且占比呈上升趋势。 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销售规模逐年提高数据同样表明下游产业发展对半导体材料产生强劲需求。因此从需求角度,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的市场是巨大的。
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 全球半导体产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迅猛增长,进入21世纪后市场日趋成熟,行业增速逐步放缓。2015和2016年行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速仅为-0.2%、 1.1%,主要是由于需求疲软、美元走强以及市场趋势和周期性等因素的叠加。分地区而言,亚太地区(除日本)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最为迅猛的区域, 2016年该地区半导体销售额达到208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1.49%。同时,行业去年资本支出同比增长5%, SEMI预计2017年-2020年间全球新投产晶圆厂约62座,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
更为重要的是,在部分行业,本土企业已经获得充分的竞争力,比如低制程的半导体晶圆制造、低世代液晶面板、 半导体封装企业、分立器件、LED、 新能源电池领域,而这些领域对电子化学品产生大量的需求,且是本土电子化学材料企业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事实证明,诸如鼎龙股份,江丰电子, 江化微,晶瑞股份,飞凯材料, 上海新阳,南大光电等优秀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半导体、液晶面板、半导体封装企业、分立器件、 LED、 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其技术的竞争力与本土企业在下游的突破和行业地位关系密切。随着中国半导体芯片制造行业在全球确立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全球相关性显著增强。上游的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电子化学品行业分工的重要一环
纵观2017年,半导体行业前景依然,各大企业也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同时,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爆发,NAND以及DRAM的强劲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展望2018年,手机行业的遇冷、芯片制程工艺的突破以及5G应用的加速推进,都将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以上对半导体芯片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