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 内容详情
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农产品加工 2015-07-09 17:21:23

  总的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下文是对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政策引导正当其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加工品消费大幅度上升,农产品加工业抓住机遇,将成为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戴小枫认为,尽管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下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要的,正是政府再来“推一把”。他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然要求政府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先领域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的内部结构、学科设置、设施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等进行战略性、结构性的调整。

  朱蓓薇也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研发亟须得到重视,“尤其是要以科技来引领食品工业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入手,改进加工设备,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不再受制于‘外人’。”最新农产品加工行业政策规划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农产品加工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宗锦耀则建议,应以财政补贴补助为导向,推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以税收减免为杠杆,以金融支持为主体,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等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计划地将重点和大头从产中部分转向产后的加工、保鲜、物流部分。“同时,还要推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人才支撑体系,以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技能型人才为基础,为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值提供人力资源。”

  从国家层面明确发展指导思想

  创设扶持政策 引导转型升级

  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也事关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事关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繁荣稳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 在当前新常态新阶段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印发一个政策性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出部署,尤其是针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必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五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落实和创设扶持政策 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要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订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体系 加快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农产品加工相关研究报告
农产品加工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