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银行 内容详情
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直销银行 2017-11-22 11:09:10

  直销银行往往被看作传统银行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生态延伸的最佳代表。从我国现已上线的直销银行来看,尽管存在某些"同质化"现象,但仍然有些模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对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2017-2022年中国直销银行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国内金融改革的推进,直销银行已经在我国渐渐崭露头角。直销银行往往被看作传统银行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生态延伸的最佳代表。然而近年来,继直销银行后,互联网银行等名词成为业内新兴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1.目前已上线直销银行30余家,中小银行更为热衷。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仅1家,为工商银行(融e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橙子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地方性及中小银行超过20家,包括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你好银行)、江苏银行、恒丰银行、上海银行(上行快线)、重庆银行、宁波银行、西安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徽常有财)、渤海银行(好e通)、包商银行(小马Bank)、长沙银行(e钱庄)、青岛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南粤e+)、台州银行(台州银行直销银行)、河北银行、华润银行、恒丰银行(一贯)、江苏长江银行(长江直销银行)、攀枝花市商业银行(芒果银行)、上海农商银行、饶都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占大多数,主要由于中小银行受到网点数量、服务覆盖面等的限制更大,对直销银行这样新渠道模式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在行动上也更为积极。

  2.目前包括“纯线上”和“线上线下”两种运营模式。

  一类是大多数银行采取的纯线上模式,如工行融e行、民生直销银行、平安橙子银行等;另一类“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北京银行直销银行为代表,线上部分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视频银行等多种形式构成,线下则采取直销银行门店形式。中国出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模式,一方面说明中国民众对直销银行的接受程度不高,有“实体”支持或许让人觉得更“靠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直销银行对“母银行”的依赖程度较高。

  3.直销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实践的新领域。

  直销银行是商业银行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一次积极尝试,成为商业银行培育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打造新形象、践行新理念的“试验田”。比如工行的直销银行“融e行”,以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为基础,重点打造精品移动金融服务轻应用,3月份推出了具有极简流程的新版本,旨在由此探索移动金融时代提升客户服务品质的新途径;江苏银行直销银行在客户身份验证体系中融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刷脸认证”,客户注册时只需在视频认证页面根据系统提示,对准手机屏幕显示的取景框做出“眨眼”等规定动作,便能完成认证;包商银行将网贷(P2P)项目引入直销银行小马Bank中,以农业生产养殖项目为主,起点金额仅100元;重庆银行直销银行推出创新型产品“DIY贷”,客户在线提交个贷申请,系统则根据客户提交的借款用途、所需金额与期限、选择的还款方式及担保方式等要素,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个贷产品。

  4.助力集团提升对客户的整体“黏性”。

  大多数直销银行在注册开户环节同时对本行和他行用户开放,一方面吸引他行客户将资金转至本行,另一方面增强对本行客户的黏性。从客户行为看,大部分客户只是将传统银行账户中的部分资金转入直销银行,以获取更高收益或更便捷的服务,所以直销银行一般不会是客户的唯一银行。有研究显示,某行的本行客户中,同时在直销银行开户的,其资产增加幅度大于未开立直销银行的本行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直销银行简单易用的体验、高收益的产品等特点增强了银行集团对客户的整体黏性。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型银行运作模式,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几乎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不必支付网点经营费用和部分管理费用;客户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邮件、电话等电子化、网络化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

  直销银行的诞生与发展始终围绕两个最基本动因,即“一降一升”:降低经营成本与提升客户体验。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理网点和人员成本持续攀升,银行需要通过线下向线上迁移、业务模式转型与流程简化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用户(尤其是移动端)数量爆发式增长,人们的金融、消费习惯快速向互联网迁移,呈现高频率、碎片化特点,金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屡创奇迹,迫使银行紧紧跟上客户与市场的步伐。社会意义层面,直销银行对于突破时空、银行卡局限服务更广泛客户、发展普惠金融具有突破性意义。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直销银行相关研究报告
直销银行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