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11月11日,我国旱地玉米生产迎来重大突破。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彭镇百亩高产攻关田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种改良,成功实现玉米单产过吨目标。这一成果不仅为旱地春玉米种植提供了可复制的高产模式,更凸显了玉米产业链中技术研发与企业协作对粮食增产的关键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玉米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铜川市农科所与高校、地方农业部门联合推动下,2025年铜川市建立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百亩核心试验示范田,通过集成应用“两增一稳”栽培技术体系,包括适墒播种、合理密植、分层施肥等核心技术,成功克服了今年前期干旱、后期秋淋的气候挑战。试验结果显示,示范田玉米单产达到1014.3公斤/亩,较非示范区显著提升,验证了旱地玉米稳产增产技术的可行性。
该技术体系的推广将直接影响玉米产业链竞争格局。企业若能率先掌握高产栽培技术并结合优质品种开发,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例如,试验中表现突出的“陕单930”“陕单650”新品种,凭借其耐密抗倒、抗逆性强、宜机收等特性,或将成为未来旱地玉米种植的核心品种,进一步推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市场竞争。
本次测产的玉米新品种“陕单930”“陕单650”,在抗逆性、机械化收获适应性等方面展现显著优势。其籽粒破损率低、含水量稳定,符合现代化农业对高效生产的要求。数据显示,110亩示范田通过机械化籽粒直收,单产突破1000公斤,标志着旱地玉米生产向全程机械化、高产稳产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企业若能在品种研发中优先布局抗逆、高产、适机收特性,将更适应市场需求。例如,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配不同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可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品种的推广需结合区域性种植条件,企业需通过示范田建设、技术培训等方式扩大应用范围。
铜川市通过“核心技术集成+区域化示范”模式,将增密度、土壤改良、分层施肥等技术标准化,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例如,采用生物质营养液改良土壤、分层施肥优化养分供给,以及“一喷多促”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使示范田在不利气候下仍保持植株健壮、果穗饱满。
这一模式的推广,将倒逼玉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与服务创新。例如,肥料企业可开发分层施肥专用产品,农机企业需优化适配高产栽培的机械装备,而种子企业则需持续筛选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市场竞争将围绕技术集成能力展开,企业需通过全产业链协作提升综合竞争力。
2025年的试验成果表明,玉米单产提升已进入技术密集阶段。未来,企业需在以下领域加强布局:
1. 品种研发:针对旱地、机械化、抗逆性等需求,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
2. 技术推广:通过示范田建设、农户培训扩大增产技术覆盖范围;
3. 产业链协同:联合科研机构、农机企业、种植户,构建“技术研发-生产服务-市场销售”闭环。
在2025年玉米产业竞争中,技术突破与品种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铜川市旱地玉米亩产过吨的示范成果,不仅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新路径,更揭示了玉米重点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品种迭代与产业链协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随着高产模式的推广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我国玉米产业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稳产增产,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