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结构性修复特征。制造业生产动能持续增强,非制造业则面临需求波动压力。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49.8%,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6%,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态势。这一系列指标折射出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揭示了不同规模企业及行业间的分化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9月,制造业PMI升至49.8%,创近6个月新高,显示生产活动加速回暖。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为51.9%(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年内高位;新订单指数达49.7%,市场需求景气度改善。细分领域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表现突出,产需两端均处于扩张区间(高于54%)。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增长核心引擎:装备制造业PMI为51.9%,高技术制造业与消费品行业分别为51.6%和50.6%,显著领先于整体制造业水平。这些行业的生产与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印证了技术创新对产能升级的推动作用。
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度呈现差异化趋势:大型企业PMI为51.0%(环比+0.2个百分点),保持平稳扩张;中型企业PMI为48.8%,略低于临界值;小型企业PMI回升至48.2%(环比+1.6个百分点),显示政策纾困效果逐步显现。然而,木材加工及家具、石油煤炭等传统行业仍面临需求收缩压力,其生产与订单指数均位于收缩区间。
尽管制造业表现强劲,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至50.0%,略低于临界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维持在50.1%的扩张水平,邮政、货币金融等现代服务行业增速显著(超60%),但餐饮、文体娱乐等领域受消费场景切换影响出现收缩。建筑业PMI为49.3%(环比+0.2个百分点),景气度小幅回升,反映基建投资对经济托底作用仍存空间。
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持续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4.1%,连续三月上行。农副食品加工、汽车等行业的预期指数均超57%,表明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同时,高耗能行业PMI降至47.5%,反映绿色转型压力下传统产业的调整阵痛。
2025年第三季度末的数据揭示了中国经济“制造业先行、创新驱动”的复苏路径:高端装备制造与技术升级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动能,而中小企业及传统行业的结构性挑战仍需政策精准发力。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与技术创新加速渗透,制造业投资将逐步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的核心力量,并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关注非制造业需求修复节奏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深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