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下,中国通过系统性水利工程布局、创新性水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化供水网络。2024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突破1.35万亿元,标志着我国正以技术革新和制度优化为核心,推动供水能力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为全球水治理提供重要经验参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供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预计达5.4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60%。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形成覆盖31.8万公里堤防的综合防洪体系,供水网络韧性显著增强。重点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等15项重大引调水工程,已完工引江济淮一期等12个项目,国家水网覆盖率预计2025年底提升至80.3%。农村供水"3+1"标准化模式加速推广,7.35万处工程改造完成后,自来水普及率将突破96%,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水利系统,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从3天延长至10天,2024年成功应对3981条河流超警洪水及长江、珠江流域严重干旱。水库防洪库容达1856亿立方米,堤防保护人口增至6.6亿,国家蓄滞洪区容量提升至1090亿立方米。在粮食安全维度,新建和改造2150处灌区后,灌溉面积预计2025年达到10.9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升至0.58,为连续丰收提供可靠水源支撑。
在经济增长与粮食增产双重压力下,我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突破。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3.6%,节水灌溉面积扩展至6.38亿亩,非常规水利用量达251亿立方米。通过建立流域水量分配和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深层地下水位三年回升7.67米。智慧水务系统推广使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预留水资源弹性空间。
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标志性成果,京杭大运河、永定河等多条历史断流河流实现全线贯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消减超50%,新建3879座淤地坝形成年拦沙12亿吨的防护体系。海河流域30条断流河流恢复流动,102处干涸泉眼复涌,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有效性。
本文数据显示,中国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在供水体系建设、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成就。未来需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并在跨区域调配中平衡竞争合作关系,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至2025年规划期末,我国将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水网体系,为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注: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官方统计公报及专项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