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科技赋能与政策引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为落实中央对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将于9月16日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将重点分析当前生产形势、总结行业经验,并规划下半年及2024年工作方向,涉及全国25家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代表参会。这一举措凸显了农业技术升级与产业布局优化对保障市场稳定的关键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中国农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五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呈现智能化、精准化趋势,例如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和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在养殖业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8%,规模化养殖场占比超65%。此次座谈会将结合技术特点,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优化产能结构,避免市场供需失衡。农业农村部强调,企业需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强化生产监测,确保政策落实与技术应用形成合力。
会议邀请的25家企业覆盖全国主要生猪产区,其产能占全国总规模的30%以上。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行业正逐步解决“南猪北扩”带来的运输成本高企和疫病防控难题。例如,在东北地区推广“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模式,可降低物流损耗约12%,同时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未来农业产业布局将更注重生态承载力与资源匹配度,推动形成“优势互补、梯次发展”的空间结构。
会议提出,下半年需重点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要求,建立“预警-响应-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动态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完善冻肉储备调节预案等。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已通过政策性补贴降低企业环保改造成本近5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千亿。与会企业需承担产能监测数据报送义务,并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本次会议聚焦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布局调整,通过政企协同机制强化生猪产能调控能力。随着智能养殖技术的普及和区域化产业链的完善,我国农业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打通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链条,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