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中国乳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随着出生率连续五年下降至6.7‰,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需求同比下降18%,叠加澳新地区乳企产能利用率不足45%的行业困境,头部企业加速战略调整。在此背景下,蒙牛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工厂的举措成为观察中国乳业全球化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乳业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数据显示,澳新地区因过度依赖出口市场导致库存压力激增,其中新西兰工厂平均闲置产能达62万吨/年。中国政府自2021年起实施的《乳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企业优化海外资产配置效率。在此政策导向下,蒙牛果断剥离持续亏损的新西兰工厂(该厂近三年累计亏损超3.2亿人民币),回笼资金约2.82亿新西兰元,有效缓解了资产端压力。
中国乳企正通过聚焦优势市场强化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蒙牛旗下瑞哺恩品牌销售额实现14%同比增长,在国产奶粉市场份额突破19%;海外业务方面,贝拉米系列在东南亚市场增长达23%,其中A2蛋白产品线增速超120%。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在印尼的冰淇淋业务已占据当地34%市场份额,年营收突破20亿元人民币,印证了其"本土化运营+全球化供应链"的战略效能。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奶粉关税平均税率提升至18.6%,倒逼企业加速资产轻量化转型。蒙牛此次交易不仅符合《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中关于境外资产处置的规范要求,更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将资金重新配置至高增长领域——其在东南亚市场的渠道网络扩展速度较2024年提升57%,拉美地区的新建生产线将于2026年初投产。
面对全球乳业价格波动(2025年上半年乳清蛋白价格上涨19%),蒙牛通过收缩非核心产能,将资源集中于高端化与差异化产品开发。财报显示,其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在经历两年战略调整后,今年二季度毛利率回升至68%,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这种"做减法"的战略选择,使企业在保持营收稳定增长的同时(上半年整体收入同比增长9.3%),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乳业正处于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双重作用下的转型深水期。蒙牛通过精准处置海外资产、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的实践表明,在出生率下降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企业需以动态视角优化资源配置,将政策环境变化转化为战略升级契机。随着东南亚新兴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规模达87亿美元),中国乳业头部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加速转变,这为行业整体效率跃升提供了可参考的转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