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木薯淀粉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和良好的粘结性、增稠性及稳定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造纸、纺织等多个行业,以下是2025年木薯淀粉行业现状分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木薯淀粉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木薯淀粉行业产量自2015年达到37.47万吨峰值后,受上游木薯种植面积缩减、单产波动及产业链升级压力影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2023年行业总产量降至18.97万吨,较2015年减少49.4%,但降幅较2020-2022年期间收窄,显示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期。
中国木薯淀粉生产呈现高度集中的区域特征,2023年广西和云南两省产量占比达96.6%,形成"双核驱动"的产业布局。
广西占据全国72.72%的产能,2023年产量为13.8万吨,但较2018年峰值下降52.3%。通过"木薯+大豆"间作模式,将单位面积淀粉产量提升15%,同时降低病虫害风险。崇左市某合作社采用该模式后,亩均收益增加800元。
云南产能占比从2018年的18.3%跃升至2023年的23.88%,2023年产量达4.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2.7%。云南省农科院培育的"云薯1号"品种,淀粉含量达32%,较传统品种提高6个百分点。普洱市试点种植显示,该品种在旱地条件下仍能保持28吨/公顷的鲜薯产量。
建立"木薯+大豆/花生"轮作制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广西试验数据显示,该模式可使亩均收益提升30%-40%。推广抗逆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影响。云南试点项目表明,滴灌技术可使木薯单产提高20%,用水量减少40%。
木薯淀粉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加大基因编辑育种投入,培育高淀粉含量(>35%)、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中国农科院已启动"木薯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科技行动",计划5年内培育3-5个突破性品种。突破关键加工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酶法改性、纳米包埋等高端工艺。预计到2028年,高端变性淀粉占比将提升至40%以上。
深耕预制菜、生物降解材料等新兴领域,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针对预制菜行业开发耐冷冻、易复水的专用淀粉,可提升产品附加值50%以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重点布局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广西企业已在柬埔寨建立首个海外木薯淀粉加工基地,2023年出口量突破2万吨。
总之,中国木薯淀粉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产量变化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阶段。未来五年,行业需在保障原料供应、突破技术瓶颈、拓展高端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种植-加工-应用"全链条竞争力。唯有如此,方能在全球木薯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从"产量大国"向"价值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