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化应用,我国农业正经历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创新构建的"多维赋能-精准滴灌-多元协同"资助育人模式引发行业关注,其将经济帮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中国农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五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指出,该校以"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生态链为核心,将农业技术培训贯穿培养全过程。通过"五融耕育计划"推动专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场景深度融合:在农场实景中强化种植养殖技能,在乡土诚信课程中植入职业价值观培育,并结合农时周期动态调整课程模块。例如,2025年学校针对广西特色作物砂糖橘产业需求,开发了包含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操作等13门技术课程,使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掌握市场需求度高的实用技能。
依托"智慧农资"平台整合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大数据,该校构建了三维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区域农产品市场供需、农户科技需求及学生能力图谱,实现资助资源的精准投放。数据显示,2023-2025年间该系统已为876名涉农专业学子定制"一生一策"成长方案,其中64%获得专项实践补贴,带动相关家庭年均增收超2.3万元。创新建立的"能力-产业贡献"双核评估体系,使资助成效可量化追踪。
学校联合政府、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五方协作机制。在招生阶段设立"乡土人才定向班"给予学费减免,在培养环节共建耕读实践基地32个,就业创业期则通过合作社对接平台提供技术扶持。这种全周期支持体系已促成89名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或农业服务公司,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增长41%。
综上所述,玉林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实现了教育资助从单纯经济帮扶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其经验表明,在2025年的智慧农业时代,职业教育需更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度整合多方资源,并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育人精准度。这种将人才培育嵌入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实践路径,为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命题提供了可复制样本,预计未来三年该模式将在西南地区12个农业重点县推广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