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加速,供应链管理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2024年国内17家主流车企签署的"60天账期"承诺进入首个履约周期,这一改革不仅关乎供应商现金流健康,更折射出汽车产业生态重构的技术与市场逻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当前行业进展、挑战及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4年6月17家车企承诺的"验收开票后60天回款"政策,在2025年初显现局部效果。工信部专项调研显示,中国一汽、广汽集团等头部企业已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部分核心供应商反馈显示技术实力成为关键变量:某掌握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Tier 1企业透露,吉利、小鹏等车企已将现金结算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但数据显示行业整体仍存在显著差距——统计的12家头部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达170天,是承诺标准的近3倍(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集团2411亿元、吉利控股1824亿元)。
尽管政策推动明显,但供应链尾部企业面临多重挑战。多数中小型零部件厂商反馈:
技术能力差距加剧了话语权失衡:中小供应商往往只能接受非现金支付,浙江一零部件厂商透露,原现金部分被替换为汇票结算,虽账期缩短但资金流动性未实质改善。行业统计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应付票据规模同比增长18%,成为变相延长账期的主要工具。
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加速了流程透明化进程:部分车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订单-交付-结算全流程可视化,但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管理模式。技术赋能的双向性在此次改革中凸显:
政策协同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工信部新设的线上问题反映窗口虽收效有限(因企业顾虑报复性合作终止),但已推动建立动态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预计到2025年底,行业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有望降至130-140天区间,技术驱动的供应链金融工具将加速替代传统票据结算模式。
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从"资本驱动型"向"效率协同型"的范式转变,60天账期承诺既是短期流动性管理举措,更是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点。随着智能合约、物联网等技术深入应用,预计2025-2027年间行业平均结算周期将压缩至100天以内,但实现全产业链共赢仍需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耦合。汽车产业的技术迭代不仅体现在产品端,更深刻重塑着供应链价值分配机制,在这场静默变革中,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持续扩大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