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供应链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以数智技术驱动的新型供应链模式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京东集团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场景创新,在二季度实现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其工业供应链业务更通过大模型研发与区域落地行动,为市场释放出万亿元级降本增效空间,印证了技术赋能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供应链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集团总收入达3,567亿元人民币(约498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4%,创下近三年增速峰值。自2017年启动全面技术转型以来,其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已接近1,700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1,500亿元,形成覆盖物流、仓储、采购等全链条的技术底座。这一数据表明:高投入的数智化供应链建设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源。
京东工业于2025年5月发布的Joy Industrial大模型,首次将AI技术深度融入供应链管理场景。通过构建"工业大模型+供应链应用"双引擎体系,该模型已覆盖汽车制造、能源化工等多条垂直赛道,并推出需求代理、运营代理等12类智能体产品。数据显示,在上海、深圳等地的试点中,企业平均采购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优化25%。技术驱动下的供应链决策精准度与响应速度正重塑行业标准。
通过"链动众城、万亿降本"行动计划,京东工业已联合14个重点城市政府推进数实一体供应链建设。截至2025年6月,在汽车零部件、电子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案例中,企业综合成本平均降低8%-15%。以昆明某能源设备制造商为例,通过接入太璞供应链系统后,其供应商协同效率提升40%,年度采购成本减少超亿元。区域化供应链优化模式验证了规模化降本的可行性路径。
京东工业在2025年6月宣布强化自营供应链建设,联合百余家核心品牌商打造覆盖MRO(维护维修运营)、BOM(物料清单)等多品类的供应网络。其"一品通多端"模式通过京东工品汇、五金城等平台实现全渠道贯通,在服务3万家制造企业的同时,将履约时效压缩至平均2.8小时。这一布局标志着供应链基础设施正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加速迭代。
重构价值链条的技术答卷
从核心数据看,京东工业的实践印证了中国供应链体系的三大趋势:技术投入转化效能显著提升、智能化工具加速场景渗透、区域协同释放规模效应。随着国家数智供应链政策持续加码,预计到2025年底,行业整体效率将再提升10%-15%,万亿级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激活。未来,以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推动中国供应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