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保障体系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国家医保局于8月12日公示了2025年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及工伤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初步结果。此次调整首次引入“双轨制”模式,通过基础医保与商业健康险创新药目录协同推进,释放出对药品市场准入结构优化、保障层次分化的明确信号。数据显示,超过650个药品进入初审名单,涵盖肿瘤治疗、罕见病用药等重点领域,反映了医药产业在政策驱动下的竞争态势与市场机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药品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目录调整的核心创新在于“基础保障”与“补充保障”的双向推进:基本医保目录聚焦普惠性需求,侧重覆盖慢性病、常见病等用药;而商保创新药目录则为独家新药和罕见病用药开辟专属通道。数据显示,718份申报信息中534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初审,其中310个来自目录外品种,较2024年增加61个,显示政策对新增药品的开放态度。
西药主导格局显著:目录外西药品种占比超八成,涵盖肿瘤靶向药(如恒瑞医药的曲妥珠单抗类药物)、罕见病用药及新型制剂(口崩片、吸入剂等)。中成药方面,“当归补血汤颗粒”等经典名方现代化品种首次进入初审名单,体现政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持。
首次设立的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共121个药品通过初审,覆盖代谢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及肿瘤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因价格争议引发关注的CAR-T产品(如阿基仑赛注射液)被纳入其中,显示商保机制对高价药品的承接能力。
关键品种亮点:
尽管阿基仑赛注射液(120万元/针)、氯巴占片等高价药物通过形式审查,但国家医保局明确强调“保基本”原则——独家药品需经谈判降价才能纳入医保目录,而非独家品种则面临竞价筛选。这一机制将直接影响企业定价策略及市场布局:
国家医保局特别指出,近期多款纳入目录的药品出现供应短缺问题,要求企业确保稳定供货。这一警示凸显了政策执行中的潜在矛盾:
政策驱动下的医药产业重构趋势
2025年目录调整通过“双轨制”搭建起多层次医疗保障框架,既为创新药提供补充支付通道,又坚守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底线。数据表明,西药尤其是肿瘤及罕见病用药成为竞争焦点,而高价药品的准入路径依赖谈判结果与供应链能力。未来,企业需深度参与政策协同,在价格策略、生产布局与市场推广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方能在政策驱动的医药市场变革中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