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首场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于年初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吸引了2000家农业龙头企业携超2万种特色产品参展,并联动600余家商贸流通企业深化合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通过23项具体举措加速市场优化。当前,农产品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匹配成为行业焦点,重点企业的创新实践与市场趋势分析为破解供需错位提供了关键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产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农产品消费总量庞大但结构性矛盾显著:一方面消费者面临“不敢买”“不会选”的困惑;另一方面优质产品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豆制品和乳制品人均摄入量仍低于健康标准线,表明消费升级空间广阔。重点企业正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精准营销等手段破局信息壁垒,例如头部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生产计划以匹配消费者对品质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
质量分级是破解供需矛盾的基础性工程。以深圳2025年试点的水果分级标准为例,“1+3”评价体系(外观、口感、营养指标加追溯系统)将产品划分为三个等级,消费者可依据分级信息精准选购,推动优质优价机制形成。这一模式已被纳入全国推广计划,预计2026年前覆盖水果、牛肉等高附加值品类。智利车厘子的“双维度六级分类法”也为我国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国际经验参考。
加工转化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核心环节。轻食代餐、茶饮原料等新兴消费场景催生需求升级:以羽衣甘蓝为例,2024年原果价格一度跌至0.5元/斤且滞销,经深加工制成饮品原料后,2025年均价已回升至6元/斤。重点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挖掘增值潜力,如刺梨汁、新茶饮定制原料等产品线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30%。
优化供给并非追求“高端化”或“高价化”。2025年数据显示,十元/斤的荔枝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8%,远高于千元级产品的0.3%。重点企业通过精准定位不同消费层级需求,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选择:既有面向中高收入群体的功能性产品,也有满足大众日常需求的基础品类。这种“百花齐放”的供给策略既保障农户收益,又契合14亿人口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025年农产品市场呈现供需两端协同进化的新态势。重点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深加工创新和差异化供给策略,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与结构性失衡问题。未来,随着品质分级体系完善及消费场景持续拓展,农产品产业将加速向“生产端精准适配需求、流通端高效连接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