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玻璃期货市场剧烈波动引发关注。 7月28日数据显示,玻璃、纯碱期货主力合约在近期交易中呈现显著下跌态势,其中玻璃夜盘跌幅达7.58%,反映出市场对供需格局变化的敏感反应。在此背景下,玻璃行业重点企业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成为市场焦点,本文结合最新数据与政策导向展开分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玻璃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7月24日,国内浮法玻璃在产生产线达220条,日熔量15.77万吨,行业产能利用率为81.56%。尽管近期终端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但期现商和贸易商补库行为推动库存从企业端向中下游转移,重点监测省份生产企业库存降至5334万重量箱,环比下降4.05%,去库速度有所加快。玻璃行业正经历产能优化与需求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重点企业在产线维持、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将直接影响未来市场格局。
作为玻璃生产的核心原料,纯碱当前周度产量维持72万~75万吨高位,而下游需求端表现疲软。光伏玻璃在产日熔量下降至87.7万吨,浮法玻璃需求稳定于15.8万吨附近,轻碱需求亦稳中略降。供应过剩导致纯碱总库存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7月24日,上游企业库存达186万吨,交割库库存约30万吨,库存压力显著增加。这种供强需弱的格局直接传导至玻璃产业链,制约了成本端对价格的支撑能力。
7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玻璃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加速了高污染、高耗能产线淘汰进程。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政策方向,标志着玻璃需求结构将从新建住宅为主转向城市更新领域。重点企业需加快绿色转型与技术升级,例如通过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等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满足建筑节能改造需求,这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分水岭。
短期内,纯碱新增产能超200万吨且下半年计划释放350万吨,而玻璃下游光伏领域需求存在下降预期,叠加当前浮法玻璃库存仍处历史高位(约309万吨),预计价格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但从中长期看,在城市更新政策推动下,若消费旺季去库速度超预期,则可能为玻璃价格打开上行空间。重点企业需平衡短期产能调整与长期战略布局,例如通过期现结合管理库存风险,并加速向高端建筑、光伏领域延伸产业链。
2025年玻璃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供需两端压力与政策红利并存的背景下,重点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与市场响应能力将决定其在新一轮洗牌中的地位。短期价格波动反映市场对基本面修复的谨慎预期,而中长期需求结构优化与环保政策深化则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方向。未来玻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绿色转型将成为突破当前困局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