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7月11日,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冷链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通过多批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遴选与建设,冷链物流已成为支撑城乡消费、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基础设施。本文基于最新政策进展和统计数据,系统梳理当前冷链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冷链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发布五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共布局105个基地,提前完成《“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设定的建设目标。最新入选的19个基地(包括广州、杭州、盐田等)进一步强化了全国冷链网络的空间均衡性,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些基地将重点支撑“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推动冷链物流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
在城乡消费端,冷链物流基地作为核心枢纽,有效畅通特色农产品上行和高品质消费品下行的双向通道。数据显示,新增19个基地通过优化冷链物流组织效率,显著提升生鲜产品流通速度与质量保障能力。例如,杭州基地依托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流分拣自动化率超80%,降低货损率达35%以上,直接服务区域消费市场升级需求。
当前冷链物流行业加速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转型。统计显示,入选基地中超过60%已完成存量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广泛应用自动立体货架、智能温控设备和物流机器人系统。杭州基地更通过建设2.9万平方米屋顶光伏项目,形成“光储充”一体化能源体系,年减少碳排放量约1.2万吨。此类创新实践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单位能耗降低15%-20%,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标杆案例。
依托地理区位和产业优势,骨干基地正加速连接国内外市场。例如,沿海港口型基地强化国际贸易冷链服务能力,通过优化跨境物流通道,将生鲜产品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内陆枢纽基地则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冷链物流合作,推动农产品出口规模同比增长25%。这些举措有效支撑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构建。
总结
截至2025年7月,我国通过系统化布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形成覆盖全国、衔接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骨架,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应用的深化,冷链行业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城乡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同时持续优化全球冷链物流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