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纵向比进步大横向比差距大
步入2011年,人们不难发现,我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已初具规模。不仅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加入到冷链物流领域的大型企业也逐渐增多。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外运集团、中粮集团等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在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双汇、光明等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也正在完善终端销售的冷链管理。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与起步阶段相比进步很大,但与发达国家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吴处长说,首先,鲜活农副产品冷链流通比例很低。欧美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水果在95%以上,而我国肉禽、水果的冷链流通率仅为15%和5%。中国冷链产业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保鲜技术落后,我国每年约有1/4的水果和1/3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及存放过程中腐烂变质损坏,价值高达750亿元。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具体来看,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食品价格攀高是导致通胀预期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平抑物价。对农副产品来讲,发展冷链物流,延长鲜活农副产品上架时间是较可行的办法。在商务部的牵头下,农业部积极配合发展冷链物流。相信这对汽车业特别是冷藏车企业来讲,是个好消息。”农业部吴处长说。
过去
需求促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起步
很多人认为,冷链物流是新词汇,代表的是新生事物。可是,据吴处长介绍,冷链物流的历史可追溯到50年前。
1960年,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副产品短缺。为此,国家在一些大城市和农副产品主产区建立一批大型冷库,并配备少量冷藏车。这些设施对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居民副食品供应发挥了一定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冷链物流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购销政策进行重大改革,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兴起。为确保各地农副产品均衡供应,政府新建、扩建一批冷藏设施,带动了城乡之间的冷链物流,促进了冷藏运输车行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起步阶段是个较漫长的过程,这数十年中,不论是冷库还是冷藏车数量都较少。我认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希望常年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农业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希望错开产品上市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类需求带动了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吴处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