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至2025年,辽宁省通过系统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在特色作物、畜禽遗传资源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全国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下,辽宁省依托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有效支撑了地方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根据国家部署要求,2025年辽宁省重点推进李、杏、山楂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及民猪(荷包猪)、辽宁绒山羊、豁眼鹅等畜禽遗传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其中,李和杏的种质资源分别计划完成774份与1077份的保存目标,通过科学管理确保资源不丢失且具备可持续利用价值。这类保护措施不仅维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也为特色经济作物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辽宁省依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建立了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鲅鱼圈)和山楂种质资源圃(沈阳),分别承担不同物种的集中保育任务。例如,山楂、榛子资源通过沈阳区域中心开展保护,而环境微生物种质则由省级实验室统筹管理。这些布局优化了农业科研资源配置,推动地方优势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升级,进一步巩固了辽宁在北方特色作物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针对畜禽资源保护,辽宁省采取“企业+基地”模式推进民猪(荷包猪)、辽宁绒山羊等地方品种的保种工作。例如,民猪项目要求基础母猪存栏量达100头以上、公猪12头以上,并确保至少6个无血缘关联的家系传承,以维持遗传多样性与生产性能稳定性;辽宁绒山羊和豁眼鹅则由专业企业负责核心种群管理。此类措施既保障了特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强化了其在生态养殖、功能食品开发等产业链中的应用价值。
从数据可见,辽宁省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深度嵌入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标准化保育基地,不仅实现了资源科学保存率100%,还推动了“种业+加工+品牌”产业链联动。例如,柞蚕和中蜂资源依托省级科研单位开展保护,其产品在丝绸、蜂蜜等高附加值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而地方猪种的精准保育则支撑了绿色肉类品牌的市场拓展。这些实践表明,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已从单纯保存转向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
2025年辽宁省通过多维度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在农作物、畜禽及微生物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既守护了农业基因库的安全底线,又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畜牧业等产业链提供了核心支撑。未来,此类经验可进一步推广至全国,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数据来源:2025年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统计公报及专项项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