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900余份抗逆种质资源开发与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实践
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挑战下,甘肃省通过整合全省麦类科技资源,构建起覆盖育种、技术攻关和产业推广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数据显示,该省小麦种植面积达1386万亩,较五年前增长7%,优质品种覆盖率提升至65%以上,为全国寒旱区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甘肃省通过系统性收集国内外冬小麦种质资源1100余份(其中国内900份、国外200份),完成精准表型与基因型鉴定386份,筛选出抗旱、抗寒及高产品种45个。科研团队挖掘关键候选基因23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18个,并构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创制新种质资源46份。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小麦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适应能力,在甘肃中部旱作区试验中较传统品种增产达15%-20%,为全国同类区域提供了基因库支撑。
在天水市清水县千亩示范基地,通过集成精量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该基地采用"政府+科研单位+企业"模式运营,引进兰天系、中梁系等28个小麦新品种进行规模化繁育,当前年均繁育面积达5万亩,年产一级良种超1250万公斤。示范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使单产突破500公斤/亩,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水30%、节肥25%,带动农户增收幅度超过40%。
作为小麦条锈病核心菌源地的天水市,通过推广抗锈新品种实现病害发生率下降60%。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全省小麦条锈病防治面积达980万亩次,较五年前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15%,为全国东部主产区构筑起"源头阻断屏障"。这种"抗病品种+绿色防控"的模式已被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规划,在黄淮海夏麦区推广面积累计突破3000万亩。
行业展望与趋势研判
2025年甘肃省小麦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分子育种技术将推动新品种选育周期缩短至4-6年,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50%;二是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效应持续放大,预计到2027年可满足西北五省30%的优质麦种需求;三是数字化监测系统覆盖全省80%以上农田,实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超9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甘肃方案"。随着技术体系与产业政策协同深化,该省有望在寒旱区小麦生产中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技术输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