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国夏粮收获接近尾声,2025年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当前麦收工作已覆盖河北、山东等北方主产区,河南、湖北等地进度显著加快。数据显示,除局部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外,全国小麦单产普遍提高,质量指标(容重、水分、毒素含量)较往年优化明显。在此背景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6月7日起在河南省启动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为产业稳定注入关键支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小麦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自6月7日启动以来,该预案覆盖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955个收储库点,空仓容量达1042.5万吨。政策明确2025-2026年产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1.19元/斤,相邻等级差价保持0.02元/斤。此举旨在通过托市机制避免“谷贱伤农”,同时对玉米、豆粕等关联农产品价格形成间接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托市收购中优质粮源占比提升,预计今年实际执行的底价可能达到1.21-1.23元/斤区间。
2025年全国小麦生产呈现显著亮点。除河南南部、陕西及山西局部地区因干旱导致减产外,主产区普遍实现增产。关键指标显示:新麦容重平均提高至780g/L以上,水分含量低于13%,赤霉病发生率和呕吐毒素超标比例同比均下降超2个百分点。这一质量飞跃得益于夏季主产区晴好天气及机械化收割效率提升,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更高品质原料基础。
开秤初期(6月初),河南南部等地新麦价格一度达到1.18-1.2元/斤,但随供应量增加及下游需求疲软,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在1.18元/斤左右。尽管年初企业与贸易商曾因优质粮源稀缺出现短期抢购行为,当前市场已回归谨慎观望态势。产区物流不畅问题仍需关注,部分区域新麦外流受阻可能影响收购进度。
作为全国小麦产量占比25%的“第一大省”,河南在夏粮收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此次预案启动不仅巩固了主产区农户收益保障,更通过大规模库容准备(955个点位)完善仓储网络布局。长期看,政策性收购将引导种植结构向优质化、标准化方向调整,为秋播作物播种提供积极信号。
2025年小麦产业发展的多维价值
从产量提升到质量优化,再到政策精准护航,2025年中国小麦产业展现出强劲韧性。托市收购的及时启动有效平衡了市场供需矛盾,既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又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区域物流疏通、国际粮价联动及秋粮种植规划等变量,以确保产业链各环节持续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