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西北地区日均150吨产能企业的实践样本
在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小麦产业正经历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据行业统计显示,2023-2024年度全国小麦总产量达1.38亿吨,而随着加工工艺升级和消费需求多元化,优质专用小麦需求年增速保持在5%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的陕西,其面粉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区域粮食产业链格局。
西北地区某现代化农业企业在小麦加工领域率先应用低温石磨生产线,该技术通过控制研磨温度在40℃以下,有效保留小麦中85%以上的活性营养成分。其日处理小麦能力达150吨的生产体系,采用双线并行模式:一条为省内领先的低温石磨生产线专注高端面粉加工,另一条精粉生产线满足大众市场需求。这种技术组合不仅使产品蛋白含量提升至13.2%,更通过微米级研磨实现了面筋网络结构的完整保留。
该企业依托关中平原优质麦源基地,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在稳定供应石磨面粉、普通小麦粉和黑小麦粉三大基础产品的同时,规划将生产线扩充至4条,预计2026年实现日处理能力300吨,并拓展荞麦制品、玉米制品等杂粮品类。这种战略转型契合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升级趋势——据消费数据显示,2025年功能性谷物制品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其中高纤维小麦制品占比超过40%。
企业当前以铜川为核心辐射西北市场,通过建立"中央厨房+社区配送"体系实现当日送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网络:线上平台已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短视频直播带货使产品复购率提升至35%。这种"区域精耕+全域渗透"策略,正推动小麦制品从区域性农产品向国民健康食品转变。
通过与当地农户建立契约种植模式,企业严格筛选强筋麦、黑小麦等优质品种,确保原料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60%。这种"订单农业+质量追溯"体系使小麦收购合格率提升至98.5%,带动合作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未来三年计划将绿色种植基地扩展至10万亩,形成覆盖育种、栽培、加工的质量管控闭环。
总结:
当前小麦产业正经历从传统粮食生产向功能食品制造的跨越发展期。本文案例显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链延伸拓展市场空间、数字化渠道重构消费场景、绿色供应链保障品质安全这四个维度的战略布局,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预计到2030年,采用低温加工技术的小麦制品市场份额将突破65%,而杂粮多元化开发将使小麦产业综合产值实现翻番增长。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