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以下为正文)
当前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的农产品贸易体系,202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164亿美元。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挑战,深入剖析产业布局特征与竞争态势,对培育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持续位居世界第二位,进口规模连续19年保持增长。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市场,年度进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的13%以上。出口方面,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势品类出口额位列全球前五,2024年突破675亿美元大关。这种"进大于出"的结构性特征显著:油料、棉花等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0%,而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则保持稳定竞争力。
当前我国已形成"北粮南运""西果东输""沿江沿海加工集群"的立体化产业布局。从产品维度看,进口端高度集中于大豆(占油料进口95%)、棉花(年均进口量约70万吨)等资源约束型品类;出口领域则以水产品(占农产品出口28%)、蔬菜(占比16%)形成规模效应。这种结构既符合要素禀赋理论,也折射出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后,大宗农产品呈现全面净进口态势,谷物年度缺口已超过3500万吨。
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异常频发等多重挑战,我国正加速推进"双循环"农产品贸易体系建设。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战略调整:
1. 多元化进口布局成效显著,在巩固巴西大豆、东盟水果供应的同时,非洲地区的棉花采购占比提升至23%
2. 国际产能合作深化拓展,中资企业已在17个国家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仓储物流网络覆盖60%以上的贸易伙伴国
3. 数字贸易平台创新应用,跨境电商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增长率达15%,显著高于传统贸易方式
当前全球农产品贸易规则重构加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后,我国与成员国农产品关税成本降低超过30%。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2025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已形成"规模领先、结构优化、韧性增强"的新格局。在保持进口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持续释放比较优势潜能。未来需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并举,在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前提下,着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统计公报、海关总署进出口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