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2024年行业数据及头部企业表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视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在家电补贴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复苏。2023年下半年至今,全国超20省份将8类家电纳入补贴范围,推动电视赛道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出货量同比增长。作为行业代表之一,长虹电器以1630万台销量(同比增长7.3%)、160.37亿元营收(增长10.27%)的成绩单展现韧性。然而,在高端化与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当下,电视企业正面临技术升级、品牌定位及产业链重构等多重挑战。本文通过解析行业动态与关键企业的战略选择,为投资者提供产业布局参考。
2024年数据显示,家电消费补贴显著提振市场需求,尤其在电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波动对利润空间形成挤压,但头部厂商通过技术迭代(如MiniLED、AI芯片)及场景化产品创新仍保持增长动能。
长虹作为传统巨头,在政策窗口期加速OBM(自有品牌制造)与ODM(委托设计生产)双线布局:
然而,行业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海信、TCL通过技术专利与供应链整合占据主导地位,而长虹等企业仍需突破价格战的边际效益限制。
回顾历史,长虹曾以35%的市占率(1997年)稳居“彩电大王”,但两次重大决策失误加速其地位下滑:
1. 海外扩张风险暴露:2003年因美国合作方拖欠货款导致44.47亿元坏账,直接拖累次年净利润亏损36.86亿元;
2. 技术路线偏差:逆势加码等离子电视至2014年退出时,已错失液晶电视市场红利期。
当前,长虹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如广东中山5G互联工厂)与产品结构优化(推出熊猫AI壁画TV等高端系列),试图在智能生态赛道追赶。但其核心问题仍未解决:
电视ODM领域呈现“红海化”特征,2024年出货量超千万台的企业达四家(茂佳、兆驰等),且技术门槛持续抬升:
对此,长虹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
1. 巩固ODM护城河:通过海外工厂(印尼、捷克)分散风险,并绑定头部品牌强化订单粘性;
2. 反哺自主品牌:将代工积累的规模效应与供应链优势注入OBM业务,降低高端产品成本。
低价策略虽助长虹短期销量(如100英寸电视售价下探至6000元以下),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2024年毛利率较2016年下滑超10个百分点。
行业数据显示,消费者对智能化、健康护眼等差异化功能的需求增速超过35%,而长虹在AI交互(如DeepSeek大模型应用)上的创新尚未形成市场认知度。要实现品牌价值跃升,需解决以下矛盾:
总结
2025年电视产业正站在技术革命与政策红利的交汇点。长虹凭借智能制造基础及全球化布局,在代工领域保持竞争力,但其自主品牌若想重归主流还需在高端化、差异化上实现突破。投资者需关注两大方向:一是面板成本拐点对利润修复的影响;二是AIoT生态构建带来的长期价值空间。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路线选择与品牌战略的精准定位,将成为决定未来产业地位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