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8日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手段。近日,《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的决心进一步升级。这一制度通过明确督办范围、规范办理流程、强化社会监督,为破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顽疾提供了有力抓手,成为推动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行政工具。
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是指生态环境部针对严重违反环保法规、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案件,要求省级部门限期办理并向社会公开进展的一种监督措施。该机制旨在通过集中力量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督促地方政府压实责任,保障群众合法生态权益。根据《管理办法》,督办案件需满足"违法主体明确""事实清楚"两大前提条件,确保行政手段的精准性和权威性。
生态环境部明确了八类将被挂牌督办的情形:
1. 公众关切型: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或威胁公共健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
2. 区域影响型:导致重点流域、海域或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恶化的违法案件;
3. 安全隐患型:存在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且可能危及公众安全的违法问题;
4. 屡犯顽固型:长期未解决或多次被查处仍继续实施的违法行为;
5. 项目违规型:违反建设项目环保法规的重大生态破坏行为;
6. 数据造假型:涉及环境统计、碳市场交易等领域的弄虚作假案件;
7. 碳市场违法型:包括未履行碳排放清缴义务、数据造假、非法交易及资质欺诈等;
8. 兜底条款型:其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恶劣后果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该机制设置了标准化操作程序:生态环境部在核实案件后,向省级部门下达督办通知并抄送地方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同步公开案件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具体办理要求包括: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责令整改、查封污染设施;对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推动企业关闭取缔或工艺改造;启动生态损害赔偿程序;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等。整个过程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并通过生态环境部官网公示最终处理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特别将"违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大案件"纳入督办范畴。这类违法行为涵盖企业未履行碳配额清缴义务、温室气体数据造假、非法开展碳资产交易及第三方机构舞弊等行为。通过挂牌督办机制的介入,可有效遏制碳市场乱象,维护交易秩序,保障"双碳"目标顺利推进。
过去几年中,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已对多起跨区域重大案件实施过挂牌督办。例如某环境检测公司涉嫌提供虚假文件案、制药企业超标排污污染河流案等均通过该机制得到严肃处理。实践表明,这种"中央督导+地方落实"的模式能有效破解执法难、整改不彻底等问题,推动形成多方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总结】
《管理办法》构建了从案件筛查到公开监督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既明确了各级部门权责边界,又通过社会参与提升执法透明度。八类督办情形覆盖当前环境治理重点领域,特别是对碳市场违法行为的专项约束,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制度创新。随着该机制全面实施,将更精准地打击生态环境违法顽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