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银行资管高管受贿案庭审披露 涉案金额超4400万元
近期,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银行资管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一审公开审理。该案被告人利用其在多家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任职期间的职务便利,通过违规操作融资、股票交易等业务谋取私利,涉案金额达人民币4437万余元。此次庭审不仅揭示了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的复杂性,也凸显了银行业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检方指控显示,某银行资管部门前高管在2014年至2020年间,先后担任工行资产管理部高级交易专家、交行及中信银行资管业务中心副总裁等职。其通过为相关企业在融资、股票大宗交易、债券回售等领域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人民币4437万余元。庭审过程中,检方出示了大量证据材料,被告人对指控事实予以认可,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该案尚未宣判,法庭将择期作出最终裁决。
据公开信息显示,该涉案高管具有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曾在海外知名机构担任分析师职务,并在国内多家头部银行资管部门担任核心岗位。其职业轨迹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工作经历覆盖从交易执行到战略决策的全流程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案发时其已离开银行业转投新能源企业并出任高管职位,仍因历史问题被立案调查。
近年来,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反腐败行动不断深化。仅2025年4月至5月期间,已有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的多名高管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例如某农行深圳市分行前巡视员,即因违规借贷、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等问题受到严惩。这些案例表明,监管层正通过“穿透式”监督强化对金融权力运行的制约。
本案反映出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管控、高管权力约束等方面仍存在漏洞。一方面,资管业务涉及资金规模大、操作链条长,易成为利益输送温床;另一方面,部分从业人员利用职务影响力跨越“旋转门”后继续从事关联性经营活动,加剧了风险传导。未来,银行业需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对关键岗位的动态监督,并通过大数据监测等技术手段防范系统性廉洁风险。
总结:金融反腐纵深推进 职务犯罪零容忍态度不变
从本案审理到近期多起银行高管落马事件可见,我国对金融领域腐败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监管部门正通过案例警示、制度完善和技术赋能三管齐下,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未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银行业将更加注重合规经营与廉洁文化建设,以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