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二季度以来,全国多地密集推进专项债券用于存量闲置土地收购,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土地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5月20日,全国已有近3000宗存量闲置地块拟通过专项债资金收回,总规模超1.33亿平方米,涉及金额超过3500亿元。其中,单季度数据显示,仅4月份公示的收储项目就达前3个月总量之和,金额突破1700亿元。这一加速趋势与2024年10月国务院明确支持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密切相关。
从地区来看,全国23个省份启动专项债收储计划,广东以超650亿元位列第一,河南、福建紧随其后;城市维度中郑州表现突出,单城拟收储金额达173.5亿元、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一二线城市合计贡献910亿元资金需求,占总额25.6%,凸显核心城市土地盘活的迫切性。
自然资源部与相关部门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间连续出台专项文件,明确土储债“资金平衡-项目入库-流程监管”全流程规范,有效解决此前存在的项目匹配不足、资金空转问题。数据显示,尽管目前仅广东等五省试点地区完成约700亿元发行(占公示金额1/5),但政策细化后已为后续大规模落地扫清障碍。
市场分析指出,土地收储专项债的加速释放将产生三重影响:一是通过调节土地供应结构缓解房地产库存压力;二是为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资金工具,改善财政流动性;三是填补基础设施项目缺口,预计2025年发行规模或达万亿量级。尤其在“自审自发”试点扩围后,二季度起专项债发行节奏有望显著加快。
当前政策已进入深化落实阶段,但需关注债券资金与项目的精准匹配度、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预计2025年土地收储专项债将成为稳定地方财政、激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抓手,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总结】从政策出台到落地实施的半年间,专项债在盘活存量土地领域的撬动作用持续显现。当前超3500亿元的公示规模与万亿级潜在发行空间,既反映各地化解房地产库存、稳住地方财力的决心,也折射出财政工具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随着机制优化和区域推进差异逐步缩小,专项债驱动的土地市场重构效应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