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事件概述
2025年1月,浙江省某市一名曾因网络直播带货引发关注的副厅级官员被依法逮捕,案件涉及严重职务犯罪。该官员在任期间利用职权为私营企业谋利、干预执纪活动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其违纪行为时间跨度长且性质恶劣。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该官员曾以地方主官身份参与直播助农,单场销售额超71万元,这一反差引发公众对权力异化的深度讨论。
根据纪检监察部门通报,涉案人员严重违反党的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罪。其主要违纪行为包括: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安排及礼品;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影响力谋取私利;违规干预执纪活动,并因履职不力导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发现,该官员在承接工程项目、处理企业债务危机等事项中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024年12月13日,纪检监察机关对其立案审查调查;2025年5月15日,经省委批准决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公职处分,并没收全部违纪违法所得。案件后续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所涉财物随案处理。
该官员在任仙居县委书记期间(2016-2020年),曾于2020年4月以“网络助农”名义进行直播带货,通过推介当地土特产实现销售额71.2万元。这一举动当时被宣传为“政务创新”,但后续调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滥用问题:
直播活动虽看似亲民,实则暴露了部分官员将公共职能与个人或家族利益捆绑的风险。
该官员的职业轨迹始于基层行政岗位(1985年),后逐步晋升至县市领导层,曾长期分管财政、外经贸等领域。其违纪行为呈现“十八大后不收敛”的典型特征:
纪检监察部门指出,其行为严重破坏当地政治生态和市场秩序,损害公职人员廉洁形象。
该案例揭示了职务犯罪的多重诱因及制度漏洞:
1. 监督机制失效:对“一把手”权力制约不足,导致干预执纪等行为长期未被纠正;
2. 廉政风险防控薄弱:在政商交往、直播助农等新兴领域缺乏明确规范,为利益输送留下空间;
3. 纪律处分时效性增强:从立案调查到移送司法仅用时5个月(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体现反腐败高压态势。
结语
该官员案件的查处,既是对个体违纪行为的严肃惩戒,也为公职人员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其从直播助农到受贿落马的经历警示:无论以何种形式履职,权力行使都需始终坚守廉洁底线,而制度建设与监督创新仍是防范腐败的关键。当前纪检监察系统正通过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推进数字化反腐等措施,进一步压缩职务犯罪空间,维护公职队伍的纯洁性与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