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0日
近期,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推出一项引发广泛讨论的员工激励计划:购买特定车型可申请"离职旅行",这一举措在提升销量的同时也招致质疑。与此同时,该企业面临市场表现与用户口碑的双重挑战。
该品牌通过内部活动宣布,员工若购买旗下G318无忧穿越版车型,可申请暂停劳动合同进行长期休假,并承诺未来召回。这一政策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变相减员策略——员工离职期间不计工龄且无需支付薪酬,可能降低后续裁员成本。
尽管该品牌高管回应称此举旨在"解决员工假期需求"并强调正在制定合规方案,但市场普遍质疑其动机与操作合法性。分析指出,这一创新福利背后折射出车企在人力管理领域的压力测试,需平衡企业目标与员工权益保护的边界。
数据显示,该品牌2024年累计交付量为24.3万辆,未达28万辆年度目标;而2025年设定激进的50万辆目标。为冲刺销量,其近期对多款车型实施大幅降价:S07降价3万元,G318降幅达1.25万-3万元。
然而促销策略引发老车主集体抗议。车质网显示,今年2月该品牌投诉量激增,黑猫平台G318换代纠纷投诉近400例。行业观察认为,通过员工购车消化库存虽可短期提振数据,但损害用户信任将反噬长期发展。
作为该品牌重点越野车型,G318自去年6月上市后陷入多起质量纠纷。车主反馈显示,该车存在无规律下电、车机卡顿、雷达盲区等技术缺陷,浙江某车主更指出"车内休憩时突发断电可能引发窒息风险"。
与此同时,即将改款的G318引发老用户对售后保障的担忧——配件供应短缺与OTA升级滞后问题尚未解决。叠加新旧车型价差矛盾,该品牌在技术创新与品控能力上的短板正成为市场扩张的隐形枷锁。
总结:创新探索需平衡多方诉求
从"离职旅行"到激进促销,再到质量争议,这家新能源车企的发展路径凸显行业普遍痛点:在追求销量目标时如何兼顾用户体验,在管理创新中怎样规避法律风险。若不能妥善处理现有矛盾并重建用户信任,即使短期达成销售数字,其品牌价值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