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主题讨论中,专家指出,金融科技正通过重构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制度创新,加速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尽管当前仍面临金融支持结构失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等挑战,但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与政策协同创新,正在为破解难题提供新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专家强调,金融科技创新需以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集群为核心场景。通过将“1+10”(即制造业加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全面数字化,形成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数据显示,当产业链实现数据实时互通时,金融机构能精准评估企业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例如,在制造业集群中,通过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供应链数据进行动态监控,银行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真实经营场景的信贷支持。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5%,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核心问题在于创新链与产业链断层、市场认知偏差、风险容错机制缺失等。专家建议,政府引导基金应发挥统筹作用,通过设立国家创业投资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科技项目,并建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需推动技术评估标准与资本市场的衔接,避免“重成果、轻落地”的误区。
尽管近年来IPO退出渠道收紧导致创投机构募资困难,但专家认为当前恰是产业变革的黄金期。随着政策支持加强(如2025年国办首提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科技金融新政明确“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正孕育爆发式增长机遇。数据显示,早期投资在AI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渗透率不足15%,未来需更多资本关注高风险但潜力巨大的初创项目。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通过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监管改革,正探索金融产品代币化和标准化治理路径。专家指出,未来所有金融资产可能实现链上交易与管理,而香港若能在跨境数据流动、合规框架设计等领域先行先试,将巩固其在全球金融科技规则制定中的地位。例如,香港近期推出的虚拟资产ETF试点已吸引国际资本关注。
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核心在于具备“科学家思维+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60%,但高精尖人才仍存在结构性短缺。专家建议,金融机构与高校应加强产学研联动,通过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资本运作的跨界人才。
针对科技型企业研发风险高的特点,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实时监控系统可将风险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例如,在佛山、东莞等地试点中,金融机构通过接入企业设备运行数据与专利评估模型,为处于高危测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显著降低融资门槛。此类模式未来或向全国推广。
总结: 本次论坛揭示了金融科技融合的三大方向——以产业互联网重构金融支持逻辑、以政策创新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动能、以数字化风控平衡风险与效率。随着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和人才储备加强,中国有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最终将科技创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