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作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兼具药用、食用与保健价值的珍稀中药材。近年来,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与政策扶持的双重推动下,霍山石斛产业已形成从种源保护到康养旅游的全链条布局。2025年,霍山石斛产业在标准化种植、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技术瓶颈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以下从产业现状、发展机遇、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等维度展开分析。
《2025-2030年中国石斛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霍山石斛主产于安徽霍山县,其人工种植技术历经数十年探索,于2009年实现规模化繁育突破,逐步形成仿野生林下种植与大棚种植结合的模式。截至2025年,原产地已建成约1313.33公顷种植基地,年产出鲜条1000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5亿元。产业培育市场主体超2700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9家(含国家级1家、省级11 家),开发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40余款深加工品类。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霍山石斛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十大皖药” 之首等认证,并于2020年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3年发布首个国家标准《霍山石斛人工栽培技术规程》,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产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全市超2.2万人从事相关生产加工,年人均增收3.2万元,电商渠道年销售额达2.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为霍山石斛发展提供了政策沃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持续推动中医药与康养融合,安徽省 “十四五” 中医药规划明确支持 “西山药库” 建设,六安市通过绿色振兴战略将霍山石斛列为特色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
霍山县独特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强化了产业优势。地处大别山区的亚热带温湿气候,为霍山石斛提供了理想生长条件,境内 “西山药库” 汇聚1793种药用植物,其中霍山石斛凭借道地性成为核心资源。随着慢性疾病防治需求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加剧,霍山石斛在保健养生领域的市场潜力被持续激活,其 “治未病” 功能与药食两用属性契合现代健康理念,为产业跨界融合(如康养旅游、功能食品)开辟了新空间。
尽管产业基础扎实,霍山石斛仍面临多重瓶颈。一是标准化程度不足,种源纯度缺乏有效管控,药食标准尚未明确,种植环节存在管理粗放、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部分基地仍面临品种退化与农药污染风险。二是科技创新滞后,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主体研发投入不足,药理研究深度有限,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药品、活性成分提取物)开发缓慢,产业链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三是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力不匹配。市场上存在非道地石斛冒充现象,地理标志使用不规范,品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消费者对其 “中华仙草” 的核心价值认知局限于区域层面。四是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一产种植规模扩大但二产深加工占比不足,三产文旅、康养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各环节衔接松散,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生态。
针对现存问题,需从多维度突破:
加快制定药食分类标准,建立差异化种植管理体系,推广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流程溯源系统,确保产品 “来源可查、质量可控”。通过龙头企业牵头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农户标准化种植水平,实现提质增效。
政府需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聚焦霍山石斛多糖、生物碱等功效成分研究,加快保健食品、日化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同时,推动 “华知大模型” 等数字化技术在种植、加工中的应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推动种植、加工、营销、康养环节深度融合。在种植端,依托科技提升 “类野生” 品质;加工端,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技术提炼有效成分;销售端,拓展电商与现代物流渠道,同时开发中医药文化体验、康养旅游等三产形态,形成 “农业 + 文旅 + 健康” 的复合模式。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统一品牌形象与传播口径。通过举办行业展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深化 “中华仙草”“十大皖药” 等品牌认知,结合新媒体营销突出产品差异化优势,推动霍山石斛从区域名片向全国性品牌跃升。
2025年的霍山石斛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通过标准化体系构建、科技创新突破、全产业链协同与品牌价值重塑,霍山石斛有望进一步释放“仙草”经济潜力,成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标杆样本,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药食同源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四生农业”模式的探索实践,霍山石斛产业或将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