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石斛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其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然而,由于药用石斛基原植物种类繁多,市场上流通的药用石斛不少于50种,且存在诸多混淆品,鉴定问题成为保障石斛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键。多年来,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在药用石斛鉴定方法研究上取得诸多成果,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性状显微鉴定是中药材传统鉴别手段,通过观察石斛的形状、色泽、气味等外观特征,以及组织构造、细胞形状等微观特征来鉴定真伪优劣。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运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方法对100多份商品石斛进行鉴定分类。《2025-2030年中国石斛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我国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众多研究表明多数药用石斛显微构造相似,但茎表皮、角质层等部位存在鉴别特征。研究还发现,性状显微特征与药材质量存在关联,如不同居群的铁皮石斛因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加工枫斗的适用性也不同。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样品用量少,至今仍是常用方法之一,不过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每种药用石斛具有鉴别价值的性状显微特征。
理化鉴定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石斛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其中,光谱鉴定法和色谱鉴定法应用较多。光谱鉴定方面,紫外光谱法对石斛及其混淆品有一定鉴别价值,不同石斛的紫外光谱图形经数学处理后能呈现信息差异;红外光谱鉴定方法具有样品需求少、快速有效等特点,不同药用石斛的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存在稳定差异。色谱鉴定中,薄层色谱可用于检测石斛组培品与野生品成分变异,以及复方制剂中是否含石斛;高效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技术可用于测定石斛指纹图谱,提供丰富化学成分信息。
DNA 分子标记鉴定和基因测序鉴别是近年来药用石斛鉴定的重要技术。利用 RAPD、RELP、SSR 等分子标记技术,能够检测不同药用石斛及其混淆品的 DNA 多态性,为鉴定提供丰富依据。而对 rDNA ITS 区和 matK 基因等的研究,通过构建序列数据库、确定鉴别引物,明确了多种药用石斛的分子鉴定依据,有效区分正品石斛与混淆品。
我国石斛属植物有 74 种 2 变种,市场流通的药用石斛超 50 种,还有其他属植物作为混淆品。当前研究成果多样且存在矛盾,难以明确每种药用石斛的专属性鉴别特征。未来需广泛收集不同产地和居群的药用石斛及其混淆品,运用多种鉴定方法系统分析,以确定专属特征,保障鉴定准确性。
每种鉴定方法都有局限性,性状显微鉴定在面对相似外观和构造的石斛时难以区分;光谱鉴定虽快速简便,但光谱图相似导致鉴别特征少;色谱鉴定准确度高,但样品制备要求和运行成本高。因此,需分析各方法优缺点,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快捷、稳定、准确且实用的综合鉴定方法。
目前多数研究仅明确部分药用石斛鉴别特征,缺乏成果应用思考。建立药用石斛鉴定共享平台,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并制定操作规程,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鉴定水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药用石斛鉴定方法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性状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DNA分子鉴定等方法各有特点与应用价值。然而,面对复杂的市场和鉴定需求,未来需朝着深入研究专属性鉴别特征、综合应用多种鉴定方法以及建立鉴定共享平台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解决药用石斛鉴定难题,保障石斛药材质量,推动石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