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美国政府近期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药品价格体系,将海外定价作为压低本土药价的核心杠杆。这一举措聚焦于GLP1减重药等高溢价药物领域,试图通过跨国比价机制打破制药企业的定价权,并引发行业关于研发成本分摊的激烈争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药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5月12日生效的新政要求政府支付的药品费用与海外最低价挂钩,目标使美国成为全球药价洼地。政策制定者预计,部分药物的价格降幅可能达到59%80%,甚至接近九成。该机制特别瞄准了在美国医保系统中支出最高的GLP1类减重药物,这类药品在美月均费用超过1000美元,而欧洲同类产品仅需约十分之一的支出。
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在美国医保覆盖下的高价与海外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为应对政策压力,部分药企已主动将无保险患者的现金购药价降至500美元/月,但仍远高于欧洲水平。这种跨国价格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医疗保障体系对成本分摊的差异化处理。
新政要求"减少中间商环节",鼓励药品以最惠国价格直供消费者,这触及行业复杂的利润分配机制。药企辩称定价差异源于各国医保谈判模式的不同,且美国市场贡献了全球70%以上的行业利润。有分析指出,若强制降价持续,未来十年制药企业可能面临超过1万亿美元的潜在损失。
尽管新政获得降低民众用药负担的支持声浪,但其法律效力和实际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反对者警告过度干预将削弱创新药研发投入,而支持方则强调通过医保价格谈判机制(如2024年计划公布的15种药品清单)可逐步实现平衡。此前案例显示,某抗凝药物经谈判后降幅达51%,证明该模式具备操作空间。
总结来看,这项政策标志着美国在医疗改革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既试图通过国际价格联动缓解民众用药负担,又面临保护医药创新生态的复杂挑战。随着后续医保谈判清单的公布和诉讼风险的浮现,制药企业与政府间的定价博弈将持续影响全球药品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