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药品 资讯详情
美国“最惠国”政策重塑处方药定价体系:挑战与争议并存
 处方药 2025-05-13 19:03:5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5月12日,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推行"最惠国定价"政策,要求美国药品价格对标国际最低水平。这一举措引发全球医药市场震荡,涉及360亿美元的跨境交易及17款中国原研药海外布局,成为重塑处方药定价体系的关键转折点。

  一、最惠国定价政策的提出与争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处方药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白宫公布的《为美国患者提供最惠国处方药定价》文件显示,该行政令要求卫生部门在30日内建立机制,强制药品价格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持一致。政策核心在于打破美国长期承担过高药价的局面——数据显示,同一药物在美国售价可达欧洲国家的510倍。尽管特朗普宣称"部分药物价格可立即下降50%90%",但市场反应呈现两极分化:美股减肥药概念股盘前暴跌超5%,但随后礼来、辉瑞等制药企业股价转涨3%4%。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政策本质是将美国医保支付与国际市场捆绑。通过"最惠国条款"要求药企向美国提供不劣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承诺,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定价失衡问题。然而该模式在2020年首次提出时,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被联邦法院叫停。

  二、行政令面临的法律与市场挑战

  核心矛盾在于政府定价权的合法性边界。美国药品价格主要由PBM(药品福利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谈判形成,政府缺乏直接制定价格的法定权力。专家指出,行政令缺乏强制执行力,仅要求药企"自愿降价"且未明确具体品种范围,实际落地存在多重障碍:

  1. 国际比价机制难以执行——需要同步获取70余国药品采购数据并动态更新;

  2. 药企可能通过调整全球定价策略规避规则;

  3. 美国医保体系中政府覆盖仅占48%,商业保险领域改革仍需立法支持。

  数据显示,若政策全面实施,或导致美国丧失创新药高地优势。当前中国医药企业正加速出海布局,2025年第一季度跨境交易额超362亿美元,17款原研新药已在海外获批。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药价下降可能削弱其作为"支付天堂"的吸引力,影响全球创新药商业化策略。

  三、药价改革对国际医药市场的连锁反应

  政策冲击波已显现于资本市场:糖尿病及减肥药物成为关注焦点,诺和诺德股价先跌后涨3%。对于跨国药企而言,需在成本控制与利润空间间重新平衡——既要维持研发投入的高回报率,又要应对美国市场价格压制带来的全球定价体系重构。

  对中国医药产业而言,这一政策将重塑出海战略逻辑。此前国内创新药企瞄准美国市场的核心动力源于其高额支付能力,若美国药价趋近欧洲水平,授权交易估值模型需全面调整。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中国已有17款原研新药在美获批,未来供应链布局、定价策略均面临重新评估。

  四、改革前景与行业博弈的未知数

  尽管政策宣称"立即生效",但其可持续性充满不确定性:

  法律层面需突破反垄断诉讼阻碍;

  支付端改革涉及3000万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利益调整;

  药企可能通过专利延期、捆绑销售等策略进行对冲。

  行业观察者认为,这场定价权争夺战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博弈。数据显示美国处方药市场规模超4600亿美元,任何政策变动都将引发连锁反应——从药品研发投入结构到全球供应链布局,国际医药格局或将因此进入深度调整期。

  总结

  "最惠国定价"政策折射出发达国家在医疗支出管控上的新动向,其成败将取决于法律框架完善程度、国际市场协调机制及产业生态的适应能力。对于中国药企而言,在把握创新机遇的同时,需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化战略体系,应对处方药市场格局的持续演变。这一改革不仅考验着美国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更可能重塑全球医药产业的价值分配规则。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处方药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