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20支战队竞逐21.0975公里赛道,冠军用时2小时40分42秒完成挑战。这一场景折射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暴露出其商业化落地的现实难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路径?作为全球家电巨头,美的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核心零部件攻关、家电智能化改造与全人形机器人的梯次布局,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间构建动态平衡。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关键载体,但其商业化进程面临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性的双重挑战。美的选择“三条腿走路”:
1. 核心零部件先行:通过自主开发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掌握供应链主动权;
2. 家电机器人化渗透:将机器人模块嵌入现有产品线,在智能家居场景中验证技术可行性;
3. 全人形机器人攻坚:整合前两者的技术积累,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迈进。
这一策略的核心逻辑在于风险分散与资源协同。例如,美的荆州洗衣机厂已引入首代人形机器人“美罗”进行产线实习,通过工业场景的真实反馈优化技术路径,同时为消费级应用储备经验。据财报显示,美的集团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元(2024年数据),庞大的产业基础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与数据源。
人形机器人赛道存在两大极端观点:一方质疑其商业价值,另一方高估技术突破速度。美的的回应是聚焦“需求牵引”——即以真实场景痛点定义技术研发方向。例如:
在家电领域,通过语音交互与大模型能力升级,实现设备的自主操作;
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逐步替代重复性高、精度要求严苛的任务;
消费端则探索家庭服务等差异化需求。
“真正的技术突破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解决用户痛点。”美的的研发体系强调,场景应用的深度决定了技术迭代的速度。当前,核心零部件量产计划被设定为2~3年目标,家电机器人化产品已进入快速落地阶段,而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沉淀。
面对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美的构建了三层技术管理体系:
1. 研究一代:攻关底层核心技术(如AI算法、动力系统);
2. 储备一代:整合模块化能力,形成可复用的技术平台;
3. 开发一代:针对明确市场需求推进产品化。
同时,通过横向拉通与纵向打通实现资源优化:
横向协同指集团层面统筹共性技术攻关(如大模型),避免重复投入;
纵向贯通则确保市场洞察直达研发端,并与制造环节联动保证可落地性。
为提升效率,美的近期推行“以简化促增长”策略,包括精简研发项目数量、缩短决策链条,并强化AI工具在流程中的应用。“创新需要体系支撑,而非单纯依赖人力‘内卷’。”这一理念贯穿于其组织架构改革中,例如成立跨部门特别行动队快速响应需求。
与初创公司相比,美的的规模优势在于场景资源与供应链整合能力;而挑战则来自组织惯性带来的灵活性不足。为此,美的在保持工业机器人(如库卡业务)既有竞争力的同时,通过逆向导师制等机制引入年轻团队思维,并尝试将“工作生活平衡”纳入企业文化。
数据显示,美的AI研究院早在5年前已布局相关技术,2017年并购库卡为后续积累经验。这些历史投入如今成为其人形机器人战略的基石。“未来五年是关键窗口期。”美的通过三线并进策略,在探索通用型机器人可能性的同时,确保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间的动态平衡。
总结: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方向
从半程马拉松赛场到工业产线,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既充满想象力又面临现实约束。美的的路径选择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通过分层技术布局、场景驱动研发与组织效能优化,在突破性创新与商业化落地间找到最优解。其实践表明:当企业将长期技术研发能力与短期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时,不确定性不再是障碍,而成为培育差异化竞争力的土壤。这一模式或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智能赛道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