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保险 资讯详情
保险筑起防灾减灾防线 共建韧性社会新屏障
 保险 2025-05-12 17:15:04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我国正加速构建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与风险减量防线,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保险业正在成为防灾减灾的关键力量。从地震到台风,从洪涝灾害到城市内涝痛点,保险行业以经济补偿功能为基础,逐步向风险管理全链条延伸,为提升社会抗灾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构建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地域辽阔且自然灾害频发,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成为防灾减灾的核心抓手。2015年建立的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巨灾保险全国性试点。经过持续完善,2024年政策明确将台风、洪水等灾害纳入保障范围,并使基本保额翻倍,惠及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总风险保障达22.36万亿元。

  为增强制度韧性,行业首创"全灾因+长周期"综合保障模式,在河北、湖北等地推出覆盖人身、住房及室内财产的三层保险方案。再保险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巨灾模型(地震模型迭代至3.6版、台风模型升级到2.6版),结合国际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成功发行多笔境外巨灾债券转移国内灾害风险。这些创新使我国在巨灾风险管理领域形成"保障扩展+技术赋能+国际联动"的特色路径。

  二、深化风险减量防线建设

  防灾工作重心从灾后补偿转向事前预防,保险业依托科技手段构建起立体化风险防御网络。通过整合9大类9900万条风险数据,行业开发了"巨灾安澜""风险雷达"等智能平台,实现灾害预警、模拟推演与应急响应一体化管理。2024年针对高危区域开展10万余次风险排查,提前转移5.9万个风险单位,并在低洼地带部署2.45万台水浸传感器,形成全天候监测预警机制。

  农业领域创新实践尤为突出:利用无人机光谱分析识别700万亩农田病虫害风险;通过"保险+科技"模式对橡胶树实施立体化病害防治;在苹果主产区配备气象六要素监测系统和主动减灾装备,将灾害损失率降低35%以上。这些举措不仅守护了民生安全,更推动农业产业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型。

  三、形成风险管理闭环生态

  保险行业通过"保障+服务+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在技术创新层面,巨灾模型迭代与国际资本对接持续提升风险定价精度;在服务创新层面,定制化预警方案破解灾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在产业协同方面,将风险管理延伸至农业生产、城市基建等关键领域,形成"保险护航+科技赋能+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风险减量工程已实现社会损失减少超10亿元,证明预防性投入能有效降低灾害经济损失倍数效应。随着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和技术应用持续深化,保险业将在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筑牢经济社会安全屏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结而言,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与风险减量管理的协同发展,既体现了现代金融服务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保障效能,借助科技突破强化预警精度,联动多方力量形成防御合力,保险行业正在书写新时代防灾减灾的新篇章,为建设更具韧性的安全型社会注入强劲动能。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保险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