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自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制度覆盖范围已扩展至49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长期护理保险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在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为委托经办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这一方向不仅推动了商业保险机构的角色创新,也为制度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一)经办内容分类:全流程覆盖与模块化协作并存
当前委托经办呈现两种主要形式:全流程经办和部分环节外包。前者由商业保险机构统筹政策咨询、失能评估、服务监管等全链条工作,尤其在第二批试点城市中应用比例显著提升;后者则保留医保部门主导关键决策,仅将宣传、稽核等业务委托给保险公司。这种差异化选择反映了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适应性调整。
(二)参与模式创新:风险共担与服务购买的双向机制
商业保险机构通过承办型和经办型两种路径深度介入制度运行。在承办型模式中,政府将年度筹资总额作为保费划拨,保险公司需承担超限亏损风险,并通过设置2%10%的风险分担阈值实现与医保部门的政策性共担;而经办型则以固定服务费为基础,规避了资金盈亏压力。数据显示,多数试点城市优先选择承办模式以发挥保险机构的专业风控能力。
(三)组织架构设计:差异化布局提升区域适配度
针对不同规模的城市特点,形成了三种典型协作框架:独家承保适用于小体量地区,主承共保通过头部企业主导整合资源,而分区共保则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中广泛应用。例如某直辖市将辖区划分为8个责任区,由4家保险公司分片管理,这种“网格化”布局有效平衡了服务覆盖与运营成本。
(四)风险管控机制: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的界定实践
当前风险分担呈现多维特征:从性质划分看,政策调整导致的基金缺口通常由医保基金消化;而因内部管理不当引发的经营亏损则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某试点地区采用“10%预留金+5%自负阈值”模式,即当年度亏损超过5%时,保险公司需自行承担超出部分的50%,剩余风险通过历年结余资金平滑。此类设计既保障了制度稳健性,又倒逼机构提升运营效率。
(一)强化全流程经办主导地位
建议扩大全流程模式应用范围,尤其在人口密集型城市优先推广。此举可使医保部门聚焦政策制定与监督,而保险公司凭借全国服务网络和精算优势,能更高效地整合护理资源、控制成本。例如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失能评估标准化,或利用跨区域分支机构支持异地就医结算。
(二)深化承办模式的风险共担机制
应建立动态风险调节框架:在协议中明确政策性亏损触发条件及补偿程序,并根据年度运营数据调整次年保费系数。可参考某试点城市做法,将经办管理费与盈亏表现挂钩,当基金结余超过预定目标时,超额部分的30%用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三)构建弹性组织架构适配体系
建议建立“一城一策”的区域适配机制:在直辖市推行分区共保以分散风险;在县域地区采用主承共保整合资源;对人口外流严重的偏远县区则采取独家承保模式。同时鼓励保险公司通过组建服务联盟,共享护理机构数据库和评估专家库,形成规模效应。
(四)完善风险分担的动态调节机制
需建立双向调节条款:当基金结余超过5%时,可将超额部分按比例返还给参保人或用于提升待遇标准;若出现政策性亏损,则通过调整筹资比例、扩大保障范围等途径系统修复。某东部试点城市已实施“三年周期评估”制度,每3年根据人口老龄化率和护理成本变化重新校准风险参数,有效增强了制度韧性。
结语
长期护理保险委托经办模式的持续优化,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风险可控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深化全流程管理、强化风险共担、创新组织架构设计,能够实现服务效率与基金安全的双重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动态调节机制,在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基础上,激发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潜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可持续的护理保障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