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作为一类兼具重要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的珍稀水生生物,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其鱼子酱享有 “黑色黄金” 的美誉,在高端食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鲟鱼肉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备较高经济与药用价值。近年来,我国鲟鱼产业发展迅速,2022 年全国鲟鱼产量达130951吨,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149376吨,增幅达14.07%,其中贵州省在 2023 年的产量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围绕鲟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为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鲟鱼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 “鲟” 为核心检索主题,对 2003 - 2023 年期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共检索到 1469 篇文献,经排除重复及无关资料后,最终确定 1338 篇鲟鱼相关研究文献。从年度发文量来看,整体呈现随年份上下波动的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开启鲟鱼商品化养殖进程,养殖过程中人工繁殖、饲料投喂与开发等问题引发众多机构与学者的高度关注,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文献发表。在 2003 - 2009 年期间,该领域发文数量持续攀升,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内容逐步深化,2009 年发文量达到 94 篇。随着人工饲料驯化、亲鱼培育、全人工繁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鲟鱼养殖技术趋于稳定,此方面研究相对减少,2010 - 2014 年发文量出现一定下降,但仍维持在每年 70 篇以上,显示出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受关注度。随着鲟鱼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15 - 2023 年发文量明显下降,不过 2022 年和 2023 年发文数量仍稳定在 45 篇,表明鲟鱼研究依旧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 2003 - 2023 年期间,有一位作者以 112 篇的显著发文量在鲟鱼研究领域位居榜首,其发表文献的总被引频次达 3138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28.02 次,均为最高。另有一位作者发文量为 93 篇,篇均被引频次 19.38 次。在发文量排名前 20 位的作者中,每位作者发文量均超 20 篇,其中有 6 位作者发文量超过 50 篇。所有文献的篇均被引频次介于 7.23 - 28.02 之间。在高发文量作者中,来自某一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占比较大,共有 6 位学者。另外两家科研机构也分别有 5 名和 4 名学者进入发文量排名前 20 位,这些机构为鲟鱼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还有 4 位作者发文量均为 22 篇,并列第 20 位。从作者合作图谱来看,各作者发文数量与图中相应字体大小及节点尺寸成正比,直观反映研究产出。图谱中有众多节点与连线,表明参与研究的作者众多,合作关系复杂多样。经计算,该网络密度为 0.0094,量化了作者间合作的紧密程度与网络复杂性。总体而言,同一机构内作者合作紧密,不同机构间合作则较为松散。
研究机构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与图中相应字体和节点大小正相关,连线表示机构间学术合作情况。图谱中存在大量节点与连线,表明机构合作关系复杂。有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在鲟鱼研究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主要发文机构,作为核心研究力量,在推动鲟鱼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发文量排名前 10 的研究机构中,科研院所占据重要地位,有 6 个为研究所,高校数量次之。其中,某科研院所发文量最高,达 101 篇,其次是一所高校,发文量为 61 篇。此外,一家专业从事鲟鱼养殖销售的公司也在鲟鱼相关研究中作出较多贡献,发文量为 29 篇。
研究前沿对明确研究方向意义重大,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可精准把握。鲟鱼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相关研究围绕鲟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食品加工等多方面展开。图谱共生成 22 项,Silhouette 值为 0.9773,大于 0.3,表明聚类效果显著;Modularity Q 值为 0.8896,大于 0.7,显示出较高的聚类信度。可见,鲟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食品加工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
采用 Timezone 可视化分析 2003 - 2023 年鲟鱼研究领域特征与热点,可直观展示关键词随时间的演进趋势。在 2003 - 2005 年,研究主要集中在鲟鱼不同品种分类、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探索提升;2006 年研究焦点转移至鲟鱼营养成分剖析及食品加工技术探索;2007 - 2008 年,学术界对鲟鱼自然繁殖场所识别与自然生态分布规律研究兴趣增强;2011 年及以后,随着鲟鱼养殖产业发展,疾病防控与治疗研究成为热点。总体而言,鲟鱼保护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等方面研究一直是热点,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鲟鱼特性,为保护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前沿动态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鲟鱼遗传多样性、基因克隆、基因组测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分析突现关键词可了解研究领域进展并预测趋势。从排名前17位的突现关键词来看,部分关键词如 “达氏鲟”“仔鱼”“基因突变” 突现时间较长,表明这些领域多年来持续受关注。从突现强度分析,“史氏鲟” 最受关注,突现强度最高,“长江鲟” 和 “杂交鲟” 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在学术界引发较高关注。
综上所述,近年来鲟鱼研究在水产科学领域热度持续,近20年文献量呈波动状态,近 2 年相对稳定。发文作者和机构集中于科研院所,对鲟鱼产业发展作用重大。鲟鱼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综合性,涵盖多个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人工养殖、生态保护、种质资源和疾病防控等方面,这些热点既反映实际需求,也指明未来研究方向。为推动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需在人工养殖技术突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多学科合作交流、遗传育种技术提升以及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