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面对耕地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多重挑战,提升农业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部署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技术、高质量、高效能特征的生产力形态。它通过农业科技的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显著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科技、企业和人才三个维度入手,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科技进步。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种业领域。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育种技术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5%,但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因此,需加大对农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攻关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度高、覆盖面广、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要加大种业基础研究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力争在农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和微生物育种上实现革命性突破。
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要加大农业减污降碳增效技术攻关,充分利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用水量及化肥、农药使用量,严防面源污染。研发和应用智慧减碳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重视发展旱作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规范整治,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
推动农业数字化场景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效能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及创新平台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型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同时也需培育更多引领地方农业差异化发展的高成长型企业。截至2024年底,我国与智慧农业相关的企业总量已突破8.3万家,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型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数量较少,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迈向高端化、国际化。要着眼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视提升农业科技企业内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培育一批农业领军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发挥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要完善农业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设立农业创新型企业支持引导基金,重点投资智慧农业、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各地可根据情况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种业、智能装备等战略领域,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资本反哺”的良性循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一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制定具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培育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农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建立以创新能力、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定位精准、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鼓励高校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将科研活动从实验室转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优化农业人才薪酬体系,提高农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设立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总结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以及培养造就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引擎,为实现粮食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