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根基,正面临着深刻变革。2025年,农业行业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其中绿色发展成为核心主题。从2009-2022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达6.66%,特别是2015-2019年,在政策推动下增速强劲。这一发展不仅关乎农业自身的可持续性,也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影响。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程、现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对把握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农业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占据关键地位,但传统农业过度依赖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2007年,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在化学需氧量、总氮排放量和总磷排放量中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3.7%、57.2%和67.4%,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主要污染源。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理念提出到政策落地,逐步构建起农业绿色发展的体系。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基础奠定期,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指导思想,绿色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基本等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时期,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索成长期,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农业绿色发展地位提升,政府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出台多项政策,开展治理攻坚。体系建立期,“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密集出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实现方式也从单纯的污染治理向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变。巩固深化期,在“双碳”战略和“两山”理论指引下,农业绿色发展进入价值实现阶段,生态价值受到重视,新动能不断涌现。
(一)评价指标确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充分考虑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选取了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发展条件反映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包括土地生产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保险深度和财政支农水平等,这些要素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资源集约强调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选取耕地复种指数、耕地保有率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以应对中国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问题。低碳生产关注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考察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强度以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碳排放强度等。生态保护着眼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能力和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等指标衡量。实践成效体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果,涵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自给率、单位面积绿色食品产品数等指标,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评价方法
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和水平测度。考虑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利用熵权法逐年确定权重,以反映不同阶段各指标的重要性变化。引入定基思想,以特定年份为基准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克服传统标准化法在处理面板数据时的局限性,便于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比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动态变化。
(三)数据来源
数据选取2009-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连贯性。原始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和政府网站,对于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或根据增长率计算补齐,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从综合得分来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从2009年的0.2671提高至2022年的0.6124,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出农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15-2019年增速强劲,这得益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政策的推动;2021和2022年显著增长,表明“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2020年受疫情影响,年增长率出现短暂回落。
一级指标得分分析显示,实践成效始终是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权重和得分较高,且2015年后权重明显上升,反映出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模式逐步成熟。发展条件得分显著提升,但权重逐渐下降,说明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随着发展,国家关注重点有所转移。低碳生产的重要性逐渐显现,2012年后权重略有提升,2016年后得分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资源集约和生态保护的权重和得分较低,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板,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二级指标得分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土地生产力是发展条件得分上涨的主要因素,农业保险虽然得分不高但增速快,而财政支农水平近两年呈负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得分较高,但耕地保有率在2021年之前呈下降趋势。化肥施用强度是低碳生产的薄弱环节,农药、农膜使用强度下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增长势头强劲。水土保持能力有所上升,但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波动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单位面积绿色食品产品数等指标增速较快,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得分较低,增速较缓。
(二)分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按照经济水平和粮食生产功能划分区域进行分析,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增速为8.40%,东北发展最慢,近几年被西部反超;主销区增速高达9.37%,发展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与主产区水平相近。
省域层面,北京、上海领先,与浙江、重庆等组成第一梯队;江西、天津等7个省份位列第二梯队;湖南、黑龙江等7个省份得分相对较低,组成第三梯队;内蒙古、甘肃等10个省份得分低于0.36,组成第四梯队。东部地区在发展条件、资源集约和实践成效维度表现突出;中部地区在资源集约、生态保护维度得分较高;西部地区在这两个维度表现欠佳;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低碳生产维度得分高;主销区在多个维度均取得最高分。
(三)国际视角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在国际比较中,2021年中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7%,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左右,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作物总产值在全球占比较大,表明中国农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中国谷物单产虽有大幅增长,但施肥强度从1978年的112.6kg/hm²上升至2021年的336.7kg/hm²,是原来的3倍左右,且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欧盟的3.6倍、美国的3.1倍、德国的3.6倍,化肥减量任务艰巨。施药方面,中国农药使用强度自2012年左右开始下降,2021年仅为1.8kg/hm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双碳”目标提出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西方国家水平。这表明中国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虽有成效,但在生产效率、化肥使用和碳排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区域差异发现,四大经济区与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基尼系数在2009-2022年呈上升趋势,由0.159上升至0.2022年的0.226,总体差异在波动中扩大。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较高,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因此缩小区间差异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内差异方面,东部地区和主销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内部,北京、上海与广东、河北差距明显;主销区中,北京、上海、浙江与海南、广东差距较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区域间差异方面,四大经济区中,东-西、东-中、东-东北的差异较大;三大粮食功能区中,主销-产销平衡区间差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
借助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动态演进,全国层面,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省份间绝对差距逐渐扩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极化程度愈发突出。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绝对差距先扩大后缩小,极化现象逐渐消失;主销区转型成效显著,但内部省份间绝对差距逐渐拉大;产销平衡区发展速度较慢,省份间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有所缓解但仍不均衡。
针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短板,如农业保险发展欠缺、耕地减少、化肥减量等问题,应精准施策。加强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广农业保险,提高服务能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责任考核;循序渐进推进化肥减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行动。
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要重视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产销平衡区要加大绿色生产技术投入;自然灾害成灾率较低的地区,应分享防灾减灾经验;面源污染突出的地区,要加大投入品减量力度。
农业行业趋势分析指出,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倾斜。东部和主销区应发挥带动效应,探索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区域合作和技术共享,促进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提升。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对新“三品一标”产品的认证与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形成多元参与、共同监督的绿色生产规范体系,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目标与农民节本增收目标的统一。
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农业行业的重要趋势,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未来,需聚焦发展弱项、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农业绿色全面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