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其更新换代直接关系到春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今年,我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其中包含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的内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策,通过定制化金融服务,助力农业主体实现农机更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浙江建德,一家农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农业转型,但购置新型农机的大额资金需求成为发展瓶颈。当地银行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创新推出“共富·农安贷”,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方案。依据企业良好信用记录与较大经营规模,银行快速授信600万元,助企业顺利购置植保无人机、烘干机等先进农机。其中,无人机每小时能高效喷洒80亩左右农田,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幅降低农药用量,为水稻丰收筑牢根基。
政府补贴通常聚焦于农机购置的直接成本,有一定额度和范围限制,而银行金融支持则更具灵活性和全面性。在资金补充方面,当政府补贴无法覆盖农机更新全部费用时,银行贷款可提供足额资金,让农户顺利完成设备升级。在还款方面具有弹性,可根据农户种植周期、收入季节性特点,制定个性化还款计划,并提供“无还本续贷”等服务,严格执行“不随意抽贷、不盲目压贷、不附加条件续贷”的原则,提升企业融资效率。
围绕老旧农机报废更新,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很多针对性专项信贷产品。在产品设计之初,如何把握好“度”,避免给自身未来发展带来风险,是各家银行关心的重点问题。为保障普惠性,银行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支持范围,让更多有农机更新需求的农户受益;同时提供利率优惠和灵活还款方式,减轻农户负担。在风险控制方面,银行加强贷前调查,深入了解农户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还款来源等信息,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科学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
为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普惠性,银行引入第三方合作公司为农户担保,通过第三方公司缴纳30%保证金,若农户出现违约则由第三方公司给予代偿,第二还款来源有一定保障。贷款资金直接支付至农机供应商在银行的对公账户,能有效防范资金被挪用风险,供应商后续也有责任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保障农机具正常使用,间接提高农户还款能力。未来,银行计划扩大农机金融支持范围,通过尝试构建“金融+产业+技术”协同网络,联合农机厂商、卫星服务商、电商平台,建立农业资产信用评估平台,实现“数据换额度”。
总结
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农业主体实现农机更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补贴与信贷的双向支持下,农户能够顺利完成设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银行通过风险控制与普惠金融的平衡,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未来,随着“金融+产业+技术”协同网络的构建,农机金融支持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