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迈入新阶段。草案共分为5编,包含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责任和附则,总计1188条。这一法典的编纂不仅是对现行环保法律的系统整合,更是对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积极回应。以下从多个维度解读草案的核心亮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生态环境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草案在总则编第一条中明确提出“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权益”,这一表述被视为立法理念的重要突破。现行环境保护法虽已强调“保障公众健康”,但此次草案将“生态环境权益”纳入立法目的,进一步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例如,针对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等长期困扰居民的环境问题,草案进行了系统规定。这些措施不仅整合了现有法律条文,还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上升为法律,为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依据。
草案污染防治编共设置9个分编、36章、525条,不仅涵盖传统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还特别关注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等新型污染问题。近年来,新污染物的治理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焦点,尤其是化学物质和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草案针对这些新型污染问题,提出了风险管控、协同治理等制度措施。例如,建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治理体系,明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这些规定体现了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及时回应,为新型污染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撑。
草案生态保护编首次将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强调对各类生态要素的平等保护。这一转变突破了以往以单一生态要素为保护目标的立法思路,体现了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的理念。
例如,草案在生态系统保护一章中,整合了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要素的保护规定,同时新增对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的专门条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也为水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草案在生态保护编中设立“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章,强调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其合理利用。这一设计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草案明确了对耕地、黑土地等资源的保护措施,同时将一些地方实践中的创新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草案将绿色低碳发展单独成编,体现了对生态环境治理治本之策的重视。这一编在现行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制度。
例如,草案在应对气候变化章节中,明确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了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这些规定不仅为国内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也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
总结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首次亮相,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草案从保障公众权益、治理新型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系统全面的法律框架。这一法典的编纂不仅回应了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也为全球环境法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随着草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